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资治通鉴》第三卷
六国合纵,采取的是共同防御策略, 但由于六国的彼此利益各不相同,缺乏信任与有效约束机制,因而一旦出现利益纠葛或更大利益的引诱,合纵很容易就被破解。
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逼迫齐国、魏国,共同出兵攻伐赵国,借此破坏各国盟约。赵肃侯因此斥责苏秦。苏秦十分恐惧,请求让他出使燕国,一定报复齐国。而苏秦一离开赵国,联合盟约便土崩瓦解。赵国引决黄河水淹灌齐国、魏国军队,齐国、魏国军队于是撤走。
此时的燕国君主是燕易王。公元前333年,燕文侯去世后,燕易王继位,齐威王趁燕易王刚刚继位,国内形势未稳,发兵攻打燕国,侵占燕国十座城池。
苏秦回到燕国,燕易王请求苏秦设法拿回被齐国侵占的十座城池。苏秦答应了燕易王的请求来到齐国,在拜见齐王时,苏秦故意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
齐王不解,问苏秦为什么搞这么多花样。
苏秦说:“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喙,因为吃的越多,死的越快。燕国和秦国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喙一样。齐国即将大难临头。"齐王闻言大惊,忙讨教解危之策。
苏秦趁机建议齐王归还从燕国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高兴,就能转祸为福。齐王认为苏秦说的很对,归还了侵占燕国的城池。
一张嘴抵过千军万马,大概说得就是如苏秦这样的人吧!
然而,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睿智如苏秦,在美人面前也无法免俗。公元前324年,苏秦与已故燕文侯的夫人私通的事被燕易王发现。苏秦害怕燕易王会对他不利,于是对燕易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变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齐国,可以设法增强燕国的力量。”
燕易王同意了,苏秦便伪装得罪燕国逃奔齐国,齐王留苏秦做客卿。
苏秦之所以选择来到齐国,一方面是为了避难,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报复齐国。因为六国合纵的失败,就是齐国首先反水的。
苏秦来到齐国,在取得齐王信任后,便开始鼓动齐王增高宫殿、扩大林园,以显示齐王的地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苏秦想借此来削弱齐国的国力,使齐国无力攻打燕国,为燕国效劳。后世韩国为了疲秦,派郑国到秦国修水渠,其做法实际上与苏秦所做的相类似。
从这个角度说,苏秦到齐国去,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还是处处为燕国着想的。不料,在燕国国内,有人却毁谤苏秦出卖国家、反复无常,将要作乱。
苏秦害怕燕易王听信小人谗言,因而特意返回燕国求见燕易王,告诉他说:“忠信之人一切为了自己,进取之人则是为别人;我弃家外游,就是要求得进取。”
接着,苏秦以曾参、伯夷、尾生为例,指出“忠信”于国无益,提倡“进取”。他说:“如果我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又怎能让我到燕国,侍奉处在危困中的国君呢?如果我像伯夷一样廉洁,坚守正义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又怎能让我不远千里到齐国取回十座城池呢?如果我像尾生那样诚信,抱柱而死,又怎能让我不远千里退去齐国军队呢?我正是以所谓的忠诚信实而在国君面前获罪的呀。”
燕易王反问道:“你自己不忠诚信实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诚信实而获罪的吗?”
苏秦给燕易王举了个例子:古时候,某君的妻子与他人私通,打算毒杀某君。某君的侍妾知道了妻子的阴谋,就假装摔倒,打翻了毒酒。某君不明就里,见侍妾打翻了酒杯,很生气,惩罚了侍妾。
侍妾故意打翻毒酒,本来是为了保全某君和妻子,现在却要挨板子、受惩罚,实在冤枉。
苏秦讲完故事,哀叹说:“我现在的处境,就跟那个侍妾的遭遇相类似!”燕易王终于明白苏秦的苦心,于是愈发厚待于苏秦。
然而,这样的好景不长。不久,齐国众大夫与苏秦争宠,他们争不过苏秦,便采用下流手段,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但没能抓到。
临死前,苏秦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奖励行刺之人。
苏秦这么做,目的是引诱刺客自己现身。
齐王照计行事,那个凶手果然中计,于是齐王诛杀了凶手,替苏秦报了仇。
苏秦不惜毁灭自身尸首,以智谋算计刺客,替自己报了仇。这点与吴起临死前躲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从而替自己报仇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被披露出来,齐国人知道后恨之入骨,燕国人知道后方知苏秦之忠诚。
西汉时期,有人问思想家扬雄:“张仪、苏秦学习鬼谷子的智术,运用合纵、连横的道理,各自使天下得到了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吗?”扬雄回答说:“骗人术。圣人对此十分厌恶。”
那人又问:“读圣贤之书而做张仪、苏秦之事,如何?”扬雄回答说:“这好像有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的羽毛,糟透了!”
那人再问:“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贡不正是这样干的吗?”扬雄回答说:“子贡为的是排难解纷,张仪、苏秦为的是谋取富贵,游说的目的不同。”
又有人问扬雄:“张仪、苏秦能不蹈前人旧辙,也算是卓越的人才吧?”扬雄回答说:“上古时,舜帝对奸佞之人加以拒斥,能说不考虑才干吗?那种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才干!”
通过上述问答,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扬雄十分排斥苏秦、张仪。然而,扬雄对苏秦和张仪的批评都是基于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却不太适用,反倒是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术盛行。
这是为何呢?无他,因为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因而以智谋诡术为主的纵横家才会盛行。
再者,苏秦作为一名外交家,虽然手段不够光明磊落,但各为其主,尽自己所能为其所代表的国家谋取最大利益,这实际上符合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所谓立场不同,利益不同,大概便是如此。
后世对苏秦的评价,比较中肯的倒是“奸雄”曹操,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