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百无聊赖,脑壳内的东西神游于外、胡思乱想之际突然灵光乍现,盘算了一下一天时间的开销:每天按正常的睡眠是八个小时,大众平均的工作是八个小时,吃饭时间大概能压缩到两个小时吧,包括早中晚饭,包括做饭洗碗。在这样最基础并且不可不做的花销后一天还剩几个小时?六个吧。因为每个人单位和家里的路程又不同,所以这个时间就不好统计,但至少在我认为一个人上下班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平均下来怎么着也得合个一小时吧。所以减来减去,于我的认识中最后我们只剩五小时的个人时间:这还是在如上时间的利用上很紧凑的情况。
好吧,那么问题来了?在这颇为短暂的“余生”中,我们都在做什么?微博?微信?还是“非诚勿扰”?
诚然,在一天匆忙郁闷的工作后,娱乐的价值是远远超出它所承载的重量的。如今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智能系统的更新让我们娱乐的方式犹如核裂变般迅速拓展,但最终真正被用上的就那么几种,为什么?
于我的答案是:这个世界转动得太快了,我们承受不了因此而负担的压力,继而选择那些能让我们也能跑得如此快的生活方式,工作如此,吃饭如此,“余生”亦如此。
我们很少去写日记了,因为微博更快(甚至可以只用吃一口饭的功夫)且更有效果;我们也不常写短信甚至于打电话,因为微信更省时间而且更能隐藏话语后的苍白寂寞;电视上娱乐节目增多了,因为那是不必蹂虐残废的脑细胞的顶好方式:我们不必花大把时间去理清复杂的逻辑和人际关系,只需轻点遥控器,然后寻找能满足自己猎奇心的部分。
我并不是想否定这些打发时间的娱乐方式,在如今这个运作过快的社会上,它们是当之又当的存在。但我们是否也要应着这飞毛腿的世界而调快自己的引擎,然后在不察觉的情况下等它爆缸。
记得小学的日子里,应该是和上班族一样的七点脱离“被动”状态,那时候回家后写作业,吃饭看动画片,然后还可以玩一会儿。接着是看电视,然后读些书。该睡觉时抬头看表:指针还懒懒地冲着“十”。那个时候从来不觉时间会紧到只能挤出几条微信来。
那么时间真的开玩笑地加足马力准备带我们风驰电掣了吗?一天依旧是那样的二十四小时,即便地球被吓怕了几次而缩短了几微秒,但也不会影响到人们,一天依旧是二十四个小时。
时间并没有变,它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在它的限速值上。那么,我们之所以会有时间少的错觉,是因为我们把自己调快了。在飞速而去的社会里,我们渐渐被同化,被带动,被加速。这个世界,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就像坐在飞速奔驰的车上,是看不清窗外的风景的。我们以这么快的脚步行进,也是不能好好享受生活的。
虽然仅有看起来似乎是稍纵即逝的五小时,也有时间去好好读一本好书,即便它很厚;虽然仅有看起来似乎是稍纵即逝的五小时,也有时间去公园坐坐,尽管眼前不会有任何屏幕和信息;虽然仅有看起来似乎是稍纵即逝的五小时,也有时间去实践自己的兴趣,哪怕在几年里还看不出有起色。
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慢下来,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生活并不是以功利做支柱的廉价工程,它需要精心谨慎地经营。工作时间的加速还可以认为是责任所趋,那么业余时间是否也要如此呢?稍微松一下踩着的离合,或者甚至可以刹住脚步,你会发现你一天天的其实错过了太多太多。
这世界上并非没有放慢脚步的人物。而我的希冀是这样的人物能够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