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屋檐下的人姑娘有一天给我讲了一个她的故事。
01
她来这座城市并不是很久,但也好几个月了。现在是某个幼儿园里的幼教老师,以前我总在想,幼师,应该是个多么可爱的职业。
每天和那么多可爱的小孩黏在一起,和许多有萌有喜的小朋友待在一块,感受着他们的无忧无虑,经历着他们的童年之趣,这不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么。
可是事实不尽如此,她告诉我说自己每天很早就要爬起来赶着去上班,到了学园就要开始一整天地面对一帮嘈杂打闹的小孩子。要担心他们的起居饮食,顾虑他们的戏闹安危,还有园长的各种要求。
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幼儿园里,似乎没有一刻是可以闲下来的。忙前忙后,人都要疯掉,却还是每个月领着甚至连食宿费用都不能完全满足的工资。
所以啊,我们往往会用表面的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却不知道真正深入是什么情况。
所谓不知者向往,知之者畏怯,大致此意。
她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会稀里糊涂地久选择读一个幼儿教育的专业,然后毕了业就直接从事了这样一份工作。不过呢,她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很不情愿的样子。
“我虽然已经很不想在这工作了,但我还能在这坚持,因为我喜欢的人就在这里。”她说,
“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同一座城市,呼吸着同一个地方的空气,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我觉得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并不是很在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可是最近我有点累了,也有些困惑了。”
02
她坦言,那个男孩子对他好像对她不是很上心啊,除了刚到这边来的时候看过一趟,其他时间就没有来找过她。
“明知道我每天特意还会去他们学校操场跑步,他也不会来陪我。
现在也是,我跟他逛街吧,也好像是各走各的,玩着自己的手机,也不开口说话,我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我是为了他才来到这的,我爸妈想要我回到他们身边,我都拒绝了。
一个人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只是因为他在这我才觉得可以有依有靠。没想到现在我把我想要的生活过成了我并不想过的样子,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概是以男生现在的年纪,还不太能理解你现在的付出吧。”我回答她,“那你打算离开这么?”
“有时候我觉得吧,他在手机里聊天的样子都比我在他身边的时候要对我好得多。确实有离开的想法,但是不舍得,等这段时间过了再看吧。”
我听出她语气中含着的无奈和妥协,也不知该如何回复,毕竟感情的事情,总是飘忽不定,谁也不能给谁做是决定,何况我还只是个旁观的局外人。
我一直都这么认为,处在恋爱中的男生女生,表现出的勇气也往往是超乎他们自己想象的。
一个出门不到十分钟就开始分不清东西南北的人,却愿意为了另一个人忍受孤独不远奔赴千里去翻山越岭。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执着,也许多年以后,再回忆起来,想必自己也会觉得是不可思议吧。
可是那个他,不一定懂。
03
联想到过去住集体宿舍时候的某室友。
在那个智能化还远没有普及开来的年代,手机,对于我们可是相当奢侈的产品。
不过所幸,我们的宿舍的配置也还算比较现代化,有一台旧旧的电话机。我们和家人朋友的联系也就是由着这一根细长的电话线,连接起来。
这小玩意可不是每个宿舍都有。
那时候他为了能够每天和自己喜欢的人聊上几一段时间,几乎每个月所有的零花钱就用来买了那么一张电话卡。
电话悬挂的位置靠近室友的那个床位,于是那台宿舍公用电话几乎都成了他的专机。
由于那家伙平时电话过于频繁,电话卡处于透支状态后,还总会腆着脸找到我们借电话卡。
依然清楚记得室友当初考完月考兴致勃勃地找爸妈以"思念之切"为由企图要上一台手机,被爸妈以"好好学习"拒绝。
此后不懈,却屡被"无情"拒绝,终妥协。
室友就借着那根的电话线,在我们几个室友的"极度慷慨"的帮助下,与心上人卿卿我我了好几年。
再后来,我们毕业了,室友也如愿买了台新手机。可是他们,却分手了。
我们那时候怎么都不相信他们会分手的,都见过,也熟悉,两个性格很好的人,没有脾气没有吵闹,最后还是分了手。
室友说,他的第一台手机,从买来就缺失去了一项最基本的功能:语音通话。
刚上大学的时候,他可能是全班唯一一个不带手机上课的,甚至连跟爸妈联系用的都还是短信。
我们几个玩的好的室友约聚的时候,就他最难联系了。
不过我们也理解他,知道他现在这样是有来由的,我们也会劝他,没必要。
室友苦笑着:"习惯了,一拿起电话就会想到她,就有些难受,所以不带手机不打电话。"
"不怕,以后应该就会好的。"
我当然相信,时间可以磨合所有,包括记忆。
04
偶然有一天,看到室友的个签这样写道:二十岁以前,我想我能够做到的最专注的一件事,恐怕就只有喜欢你。
再叫我做别的事,我都感觉力不从心。
就除了,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