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5年11月11日
阅读技巧:阅读本书章节,快速阅读以前阅读过的章节,进行阅读上的连接
阅读笔记:本文主要写思维的逻辑
人们的经验有些时候并不靠谱。人的经验基本上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在跟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它跟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而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时候,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理性认识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在生活中,只有要多一些理性认识,少以感觉经验为据,才能少犯非逻辑错误。
如果要克服经验对逻辑推理的困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并同时意识到自身经验的有限性,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推理判断的时候要有严密的逻辑依据,切忌先入为主,被感觉经验给忽悠了。
当你选择忽视危险时,危险并不会消失;通常它只会继续带来麻烦,而且是越来越多的麻烦。这也正是考虑与感知现实的重要性所在。
让我们进一步模拟飞行的例子,将它运用在你的个人生活上,你想起了什么?那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自欺欺人的想法以及其他阻碍,是否会限制你的能力,使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复杂局势时,不能充分理解与适当反应?别急着否定,假如不会,那我们就不会在这里一起研究清晰思考、逻辑或科学了。
无论面临任何问题,当你试图找出解决之道的时候,必须先牢记一项重要原则:简单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因为简单的问题几乎不存在。尤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多数都非常复杂。简单答案?算了吧!如果能够记下这项原则,你将会因此而受用终生。
为什么简单答案如此有吸引力呢?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谨慎而迟疑的人,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平稳的陈述与详尽的解释,似乎意味着软弱与优柔寡断;大胆而直率的主张(就算是错的),似乎传递出力量与活力。于是,人们重视简单的答案,并且致力于寻找简单的答案。
所谓的逻辑推理,就是将不同排列顺序的意识进行相关性的推导。
一个人在早餐店点了一碗酸辣粉,酸辣粉上来了。他又要求换一碗米线,吃完米线便走。
老板要他付账。他说:“我用酸辣粉换米线吃凭什么付钱?”老板说:“可是酸辣粉你也没付钱的呀。”他说:“酸辣粉没吃付什么钱!”
吃饭人认为自己是拿酸辣粉换米线,一物换一物,两者之间是等价交换,根本不用付钱。老板认为酸辣粉是我的,米线还是我的,既然点了就要付钱,况且不吃还浪费了我的成本,没有不付钱的道理。所以,推理所得的结论就不一样:一个认为不用付钱,一个认为应该付钱。很多荒唐事正是由于吃饭人的逻辑而造成的,吃饭跟付钱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最后所得的结论却将两者的关系完全撇清,这是狡辩。
进行逻辑推理的时侯,事物之间应具备相关性或者是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一步步由条件得出结论。而无逻辑的推理就像是把没有联系事物拉到一起,得出的结果自然牵强。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还是让它们回归原位的好。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假如一个人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确,又如何能够清楚地向别人表达呢?可是,明确的观念就能保证有效沟通吗?不是的,因为我们还要受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限制。
词语是语言的基石,而命题是逻辑的基石。清晰有效的表达极为重要。
清晰有效的表达极为重要。
不要觉得听众可以领悟自己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最好能花点时间讲明背景信息;唠唠叨叨总比百密一疏好。
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将主观看法与客观事实混淆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最好直接表明本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比如,最好别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而应该直接说“这里欢迎她来”。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沟通最忌讳两件事:一是,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摸不着头脑。
概括的知识都是好的………概括给予了我们描述事物本质的简短规则,帮助我们面对真理与现实,所以它是好的。而过度概括,它给予我们无法描述事物本质的简短规则,损害了我们面对真理与现实的能力,所以它不好。因此,概括是好的,因为它接近真理;过度概括是不好的,因为它背离真理。
对所有使用了“所有”、“每一”、“每个”、“一直”、“绝不”、“绝对”等总括性词语的论证,只要找到一个相反例子,就能将它轻易驳倒。除非得到充分的证明,否则,任何总括性陈述都应视为伪。所以说,每一个过度概括都是思维的错误。
概括技巧是思维的核心,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概括也可能走向过度简化。因此,概括是双刃剑。正当使用概括,将会结出丰硕的思想果实;滥用则会害人害己。小心别被错误的概括给骗了。
迷信使我们从思想上脱离现实,当我们应该关切真实事物时,迷信却让我们把时间浪费在思考虚假事物上。
跟迷信密切相关的是奇迹信仰。奇迹信仰要更为普遍,而且有时源于“在此之后”的谬误。奇迹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在合适的人身上的好事。有些奇迹听起来合理,却经不起理性无情的考验。通常,简单的自然现象很容易被解释成所谓的奇迹。
有些语言隐含着约定俗成的意义,这些意义根深蒂固,所以人们很容易忽略它们,或被它们愚弄。忽略语言中的隐含成分很容易造成头脑简单或对性质的错误认识。烛光问题是伪问题,伟大的思想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提出,这类哲学问题通常在“语言度假”时出现。假如我们说“烛光熄灭了”,就不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因为它不会产生问题。
那些瘫痪多年的人,也可以借助安慰剂成功地摆脱轮椅。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心灵的潜意识与甘于肢障的意愿。当病人从安慰剂、医生、圣母等取得信心时,甘于肢障的想法就会消失,肢障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在这个计算的大脑之外,还有另一个“本能”的大脑系统,它运作起来快速、自动,让人类无法掌控。我们本能的大脑看到了1.1,于是就把这个数字分成了1和0.1,它迅速抓住了重要的细节,很快地给出了答案,做事风格利落迅速,根本不把“理性”的分析考虑在内。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思维本能。
即便真的犯错了,也不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性,而是我们惯常的思维背离了理性。许多经济学家喜欢把这种背离称作为“反常状态”,似乎它们是对理性观念的背弃,莫明其妙,叫人费解。但是进一步思考,也许我们思维的本能根本没有反常,这不过是另一种本能罢了。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只为了一个目的: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
一般来说,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本体真相;二是,逻辑真相。其中,本体真相更为基础。本体真相,顾名思义,就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假如它确实是,则必然存在于某处。
所谓逻辑真相,就像你猜测的那样,是逻辑学家直接关注的真相形式。逻辑真相仅仅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更宽泛地说,它是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请仔细考察一下逻辑真相的概念,你很快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重新解读谎言。其实,撒谎是一个心理问题而并不是逻辑问题。当一个人撒谎时,脑子里其实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他是刻意在表述时欺瞒篡改。用符号来表示更为直观,某人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
它跟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融贯说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