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已经看了不止一遍了,自己看,和老婆一起看,带孩子一起回顾。看第一遍的时候就很受感动,一个倔强的父亲,不顾世俗之见,将两个女儿培养为摔跤运动的世界冠军!
影片的精髓看过的人都容易理解,我看完影片,想的最多的是我有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父亲给了我什么?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年了,每次看到关于父亲的影视剧,我一直在思考,在回忆。可以说,上大学前,我是不愿多提起自己的父亲,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父母为了全家的生计,忙于奔波,没多少时间照顾我和妹妹。父亲嗜爱下象棋,总耽误做生意,因此童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隔三差五的总为象棋争吵,结果总是以母亲刀劈象棋丢火炉里消气为句号,但每每过几天,家里就会又出现一副新象棋。
大学时期,父亲生病去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是我这生的遗憾。那年暑假,在回家的列车上,满脑子都是回忆父亲在的时光,才发现,父亲其实留下了很多东西。父亲从小就放手教会我和妹妹学会了独立,我八岁学会做饭,自小学开始,中午回家均是我做饭,妹妹给我打下手;我和妹妹从小就跟着父母干农活,种水稻、种大地蔬菜、种温棚,父母教会了我们懂得辛勤劳动才能换来收获,从劳动中体会收获的幸福。平时里,父亲总嘱咐我照顾好妹妹,不论是出门玩耍还是温习功课,我都尽责任的带着妹妹一起成长,这培养了我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增强了我们兄妹之情。父亲承包过小砖窑,当过“小厂长”;八十年代摆过地摊卖过小商品,做过“倒爷”;也在铁合金厂抡起铁锤砸过铸铁,做过“蓝领”;为了生计,自己用拖拉机在废砖窑上拓荒出三亩水稻田,是个“愚公”;还承包过大片土地种秋菜,种温棚……这一切在当时的我眼里,觉得很平常,后来长大才懂得,这些都是为了全家生计,坚决不向生活屈服!
小时候,每当农忙时节,爸爸常常蹬着三轮车,载着我和妹妹去插秧、间苗、锄草、割稻谷。一次收工时,妹妹坐在车上,累的蔫蔫的说:“累死了,力气全用完了。”爸爸开玩笑的说:“人的力气怎么会用完,歇一歇,力气就回来了。活什么时候都能干完,力气是用不完的,只要你肯出力气。”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心里。参加工作后,遇到工作任务繁多的时候,即使忙到半夜,连续加班的时候,我总能用“我有的是力气”来给自己鼓劲。
2014年春节过后,我回到汉中老家,看到家里山脚下有个小水电站,电站年代很久远的样子,历经沧桑,但是运转很好。小叔指着电站告诉我,那是你父亲1984年带着全村人建的,有了它,村里通了电,有了第一台电视机。我抢着说:“电视机我有印象,当时谁看电视还收两分钱呢。”小叔接着说,父亲是当年那届高中最有希望的上大学的人,因为奶奶家有地主成份,所以考大学政审没通过,爸爸回村里当起年轻一代领头人,带着同龄的年轻人干出一小翻事业。
父亲是一个家庭的天,这片天的责任太重。大一的暑假,我考完试后才知道,为了不影响我考试,妈妈瞒着我把父亲送走了。回到家后,我内心一直觉得,爸爸走了,妈妈不用再为象棋生气了,家里不再用象棋给炉子添火力了。有天晚上,妈妈提高嗓门的对我和妹妹说,你爸早早的躺那里了,啥都不用管了!说完,妈妈哭了,自我记事起,第一次看她哭的那么伤心。随着学业结束,上班后,接触到更深的社会,看到更多的事,我才慢慢体会到,妈妈那是觉得自己的天塌了,没人帮她扛了,两个没成家的孩子全要她一个人扛起来……
结婚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真正理解到做父亲的艰辛。经济上不用四处奔波讨生计,但是繁忙的工作,也不能专心陪伴孩子成长,总是觉得愧对孩子,这个时候总在想,父亲当年忙于一家活口,各种“职业”尝试的时候,是不是内心也很愧疚?每当我给孩子买个玩具,买一套书籍的时候,内心在想,当年父亲没给我买,并不是不爱我,也不是舍不得,是迫于生活压力,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在做父亲的各种尝试中,总不自觉的想,我的父亲当时在这件事上是怎么教育我的,怎么对待我的,我要怎么对待我的孩子?我总是在踏着父亲的脚步,学着怎么当好一个父亲。
今年端午节,父亲离开我们家整整十五年,借这个机会,书写这篇观后感,既是思念父亲,感恩父亲教会我做人要有责任感,不屈于生活压力,珍爱家人,也是感谢父亲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产,更多的是告诉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有个不一样的父亲。虽然你的父亲不像《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那样牛逼格拉斯,但他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他在你内心深处影响着你的每一点,陪伴着你的人生。最后,我想说:“珍惜自己的父亲,孝顺感恩自己的父亲,至少你的父亲还在陪你成长,别等哪天,父亲走了,才后悔没珍惜在一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