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思考的过程不需要那么多逻辑推演,只需认同这个理——生活繁复叠加,无法从谜一般的现实中找出一个明朗的线索,甚至不能按图索骥地去寻找解决的答案,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小书用显白的文字告诉我们该如何应对生活的一切。合上书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睡意全无,只是文字幻城了画面,在脑海里盘旋。
是的,杨先生慈悲地把她的苦难值往下拉,深深地隐藏了起来,却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坚韧、独立和智慧的思考。
1.家
书的最后第二段:一九九七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个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生硬地感受到文字的残忍,短短数十年的日月年华,就这样被浓缩了。关于之前的病痛和之后的哀伤、念想都在这么短短的几十字里归结了。杨先生写下这本小书纪念三口之家的相逢而又失散,文字不累赘不繁杂不矫情,可是,我读到了难忍。
家,是何物?
读开篇“万里长梦”的时候,竟有许多相似感,觉得这样的渡口、驿站在梦境中似乎也出现过,生死一线,举重若轻。哀伤的不是我们失散了,而是看着至亲至爱离去,而只能孤独地等待着自己的摆渡人,无力悲伤,无心顾暇,只能无奈选择有力地坚强。想着吧,老天爷选择留下,自然有着它的理由,留下来让书写、整理和追忆,最后走的人,想必都是最坚强、最开明的人。
可是,三人成家,独留一人的时候,家就散了么?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合照。从头到尾,他们一家只是从一个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地方,但是从未改变他们拥有的那个家,这样的“我们仨”竟成了数以万计的人们追求的心里的典范。
家,应是一个意念上的字眼,而非名词。它能够把人心汇集,把爱凝缩,能够经历世间的千疮百孔而最终又能够回归的地方。
而苦难,也只是折磨人心。心之所在,才是家。
2.情分
文字中能够读到杨先生对“情”的理解。从不言及,却处处身体力行。对丈夫,有着像对待孩子般的宠爱,甚至做换灯泡等等男人的事,给予足够的著书写作的环境;对阿圆啊,更是开放而民主;对朋友,不去惊扰不添烦恼,平淡如水却真心以待。
这世间的情感就像是藕丝,割舍不断。人们都难逃一劫。但是杨先生真是高手,认真而细致地梳理着这些繁琐线索。把丈夫的大线条,把女儿的决断都包容在了自己的宽阔的胸襟中。
没有听到杨先生对生活的喋喋不休,对命运的不公允的抗争,我只是看到了她随顺着命运这条船,安然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舟行止此,就做好当下的事。关于哀伤关于不安和痛苦,她绝口不提。应对苦难的能力,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爱而包容,而退让,而互相妥协迁就。
利剑难断情丝。可是,生活的苦难,不需要利剑去应对,只是需要包容和胸襟。
3.活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大抵逃不过这样的命运。过了莫名的哀愁的年纪,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从身边的人来人往中努力探求一种现实的,可行的、符合心意的活法,终究不可得。想持剑走田野,无奈日子如涓涓细流;想躲进小楼独守精神家园,却只能在现实的红尘中颠簸来回......
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讲起了余华的《活着》的故事。讲到了父亲为了让孩子读书甚至去卖血去筹集学费的时候,他把在车窗上肆意划动的小汽车突然停了下来,眼圈红红巴巴地看着我......积压在心里很多不明不白的情绪也被疏通了——心存感恩地活着。
可能杨先生想要告诉我的就是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