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90后,毕业于普通的二本院校。
毕业之际他跟另外6个人一起在某单位实习,实习结束后,只有他被留了下来。
老员工问他,是否有什么比别人更强的地方?
他回答:“可能因为只有我准时上班。”
老员工不信,他又说:“那就是邮件格式写得更对更少错字,读起来让人更明白。”
这回老员工信了,因为这位老员工平时工作也需要阅读大量邮件,而能够看到的书写格式正确、分段清楚、没有错别字、叙事有条理的邮件寥寥无几。
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与别人拼的是才华、智商,是刻苦奋斗,其实拼的就只是一点点认真、一点点细节、一点点本分,有时甚至连勤奋都不一定谈得上。
这个世界懒汉实在太多,你只要能做到基本的勤劳,就不至于过得太差。
而如果想要往上走几个阶层,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
为什么社会上存在“逆袭者”?
谷歌前高级资深研究员吴军举了一个例子:
任何社会都是分层的,不妨假定它分为100层。
站在金字塔尖的是第1层,最底下的是第100层,逆袭者的目标无非就是在金字塔上往高处走几层。
假定一个人目前处于第70层,他相比第69层的人一定有明显的劣势,家境也好,才智也好,颜值也好,运气也好,总之有差距。
如果他努力的程度和第69层一样,那么他最多继续待在第70层,甚至有可能跌到第71层,因为下面一层的人可能更努力,或者有更好的运气,占据了他的位置。
另外,由于第69层的人占有某种优势,因此他付出8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就可能比第70层的试图逆袭者还要好。
总之,逆袭不是常态,成功属于少数人。
但庆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处在松懈的状态,达不到80%的努力程度,这才给了逆袭者机会。
每个人生来抓到的牌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无法选择。
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把手中这副牌打到最好。
顶流童星退出娱乐圈考上清华,原因曝光后,我才读懂这样的女孩有多厉害
努力,本身是一种天赋与才能。
一个人要想更快地成长,至少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能力,二是意愿。
能力相当者,努力者胜出;甚至能力弱者,知不足,反而笨鸟先飞。
想要通过努力胜出,必须明白两个误区:
1.努力不是简单的重复。
很多人都听过《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的观点: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想要成功,大量重复练习必不可少。但这里的1万小时,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首先,总是从事低层次的重复,永远也不会出结果。
比如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也上不去;不断重复做熟悉的、舒适区内的工作,水平也难以提升。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不是5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是1年的工作经验用了5年。”
其次,1万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如果你做了一堆题,相互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没提上去。这就是因为,你的努力没有积累效应。
因此,正确的努力方法是:在练习结束后学会总结经验,带着这样的经验进行下一次的练习,从而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2.短时间内做尽可能多的事。
很多人觉得,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才是高效。
其实,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并把它做到极致,比按部就班地完成更多的任务,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一件事的成败,有时跟你做了多少事,也许没有很直接的关联,而是跟一些“关键”有关。
比如,你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只有数学拖了后腿,这时候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高考成绩,就不必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尽可能多学科的练习题,而是要把更多时间花在专攻数学上。一旦数学成绩提上去,整体成绩就上去了。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结果。
因为收获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不是靠“努力”这一单一因素达成的,还有心态、运气、天赋等因素。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所有因素中,占比最大的,还是“努力”。
即便是学霸,也必须遵循“努力者出众,不努力者出局”的规律。
所以,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请学会清醒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