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改名!是流量密码,还是致命软肋?

近日,格力电器线下专卖店集体更名“董明珠健康家”的消息霸榜热搜。

一边是网友调侃“买家电像进董姐客厅”,一边是对“个人IP过度绑定企业品牌”的隐忧。

长财咨询刘国东老师曾警示:“一个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出现了一个不可替代之人。”这句话在格力事件中显得尤为刺眼——


1、格力改名“董明珠健康家”,网友称“不如雷军妙妙屋”

最近刷到一张图——格力专卖店更名“董明珠健康家”!

以为是网友恶搞,没想过是真的。

据悉,格力电器(四川)在2025品牌战略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全新战略品牌“董明珠健康家”。

改名是为了“重构健康家居生态”,通过场景化体验、智能交互服务,打破消费者对“格力=空调”的刻板印象。

有网友看到,从四川、山东、海南到重庆,多家格力专卖店的线下门店招牌已经改名成了“董明珠健康家”。

媒体消息称,这一更名行动将在全国都进行。

不过改名“董明珠健康家”有门槛,需要有条件经营全品类家电的商家才会授权开店。也就是说,跟以前专卖店相比,“董明珠健康家”将不再只是空调、冰箱等家电,而是做全品类。

格力官抖和不少地区的线上直播间也同步更名。

但网友并不买账,“她身边一个跟她说真话的人都没有吗?”

更有网友脑洞大开,按这个逻辑给淘宝、小米、京东纷纷改名,表达改名的离谱程度。

不过雷军作为网红企业家,标志性的牛仔裤配衬衫,以及本人玩梗“Are you OK?”等一系列事件,让他显得更接地气,大众接受度更高。


2、格力姓董还是姓格?一场高调的“去企业化”实验

董明珠折腾个人IP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2015年,格力手机用董明珠作为开机画面。

2016年,董明珠上线了“董明珠自媒体”,当时的公众号中还设有“明珠商场”来贩卖格力的全线产品。

2019年,董明珠亲自直播带货,后来更是凭借“接班人孟羽童”,“打工人言论”等话题,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版头。

2025年,全国门店直接冠名“董明珠健康家”,个人IP彻底“前台化”。

董明珠的一番“抽象操作”,结果可想而知。

格力管理层将董明珠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的决策,本质上是一场用流量换时间的豪赌。

短期来看,这场赌注看似“稳赚不赔”:董明珠抖音话题超178亿播放量,直接省去了数十亿广告投放成本。

但翻开财报,这份“繁荣”却显得苍白无力。

这些年来,董明珠陆续试水手机、新能源等行业,想摆脱对空调业务的重度依赖。但过去三年,格力对空调业务的依赖度不降反升,从2020年的70%提升至2023年的74%,并进一步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78.14%。


3、企业不是个人秀场,格力品牌价值被掏空?

这场赌局真正的隐患在于——企业命脉与个人声誉的深度捆绑,正在瓦解格力三十余年积累的品牌资产

当消费者走进“董明珠健康家”门店时,他们记住的不再是“好空调格力造”的技术标签,而是董明珠怒怼网友的争议、玫瑰空调的“土味审美”,甚至“董姐客厅”的娱乐化联想。

这种认知迁移的代价,远比流量红利更沉重——年轻一代正用脚投票转向小米、美的等科技感更强的品牌,而格力却困在“董明珠=格力”的叙事中,逐渐沦为中老年群体的“情怀消费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赌注背后暴露出格力组织能力的系统性退化。

70岁的董明珠至今未公布接班人计划,核心业务决策高度集中,甚至产品设计细节也需其亲自拍板。

这种“人治”模式虽在短期内维持了高效决策,却让格力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手机团队解散、芯片项目搁浅、生活电器创新乏力,均折射出团队创新被个人权威压制的现实。

正如长财咨询刘国东老师所说:“一个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出现了一个不可替代之人。”

企业越依赖能人强人,实则是用个人能力的“长板”掩盖组织体系的“短板”——决策链条越集中,抗风险能力越脆弱


4、企业长青,靠的是制度,不是个人

董明珠曾说:“没有我就没有格力”,但格力更需要证明:“没有董明珠,格力依然能行。”

个人IP可以是企业加速器,但若沦为“不可替代之人”,则可能成为崩塌的导火索。

伟大的企业不依赖英雄,而是打造英雄诞生的土壤。

当流量退潮后,能让消费者记住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互动话题:

格力改名董明珠健康家,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