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看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都会在心底泛起一阵平淡而又深刻的感想,会不自觉的沉默上一会儿,回想一些突然忆起来的过往。有关于自己,也有关于一些不再相关的人和事。
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送人的,那是一个还没有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在看到书名的那一瞬间,我就在想:也许这本书是可以解救这一个无法面对内心冲突的痛苦的可怜人的。大概是因为我也曾是个可怜人的原因吧,才会这么想当然。后来,我的确相信,“可怜之人是必有可恨之处的”。
这本书是去年国庆节买的,到现在已经被我翻开了好几次,虽然看上去依旧整洁,可那个原本要送的人却早就成了又一个不相干的人。记得他曾说过,我是一个能让他感到莫名的安全和温暖的人,而我也因为这句话曾觉得我应该对他负有一定的责任,至少做点什么,最起码不要让他再次陷入安全和温暖的对立面。最后还没等我想好该如何负责,这份责任就在沉默中慢慢消失了,这本书也就成了一段渐行渐远的往事。
由于书是在网上买的,为了确保送的合适,我先打开想要了解一下书的内容。那天是国庆节的第一天,下着雨,精心挑选的五本书期待了好几天终于都到了,彼时做为一个冲突和矛盾的个体,我又一次在假期前生病感冒,又对于要不要做一件事而纠结不已。
我是一个恐惧假期的人,比如:五天的假期,到底要不要回家?要做点什么?要去哪里?已经有好多年,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既期待又恐惧的场所了,从初中开始每次回家都是一次选择,这次也不例外。由于外面下着雨,从下午一直看书到深夜,第二天醒来收拾东西带上这本书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天晴的很好,人也不拥挤,感冒似乎也不药而愈,没有觉得难受,也没有了回家的恐惧感,因此心情格外的好。可能是这样的心情很少吧,所以记得比较清楚,现在时不时想起来还会觉得幸福。
在家里的几天一直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一切都很平静,包括心情。家里的小孩子也很乖,我们一起睡懒觉,看书,看动画片,像雨声一样平静而柔和,对我来说这才是家的感觉。一种渴望已久的感觉就这样突然之间感受到了,完全称得上“顿悟”,而我也并不想去追寻原因,这样就挺好的。
回到学校打算把这本书送给他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已经快看完了整本书,想好怎么说以后,电话打过去了,没有人接。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松了一口气,好像并没有当初的那种渴望了,也好像任务已经完成一般,放下手机去做别的事情了。等到晚上,电话回过来,互相寒暄几句,问了一下国庆节的行程,竟也找不到送书的理由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之后也就渐渐断了联系。
我们是在驾校认识的,他喜欢跟周围的人聊天,开玩笑。看上去很开朗,三十几岁的年纪,却有些肤浅和幼稚,并没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和稳重,这是对他的第一印象。他们开的玩笑,聊的天儿,我确实觉得无趣,那个时候我通常喜欢躲到一旁默默的听歌,看手机。
直到不久后,听他在电话里说了很多他所恐惧和害怕的事情,就像惊弓之鸟,又像一个惊慌失措的小孩子,跟每次在驾校见到他的样子,判若两人却又在情理之中。白天的他,或者说人前的他,极力去展示的乐观,幽默,自信,热情,都似乎在用表面的强大掩饰内心的虚弱,夜深与人静之时,那些无法为外人所见的内心的彷徨失序、冲突挣扎,就更加真实而凶猛的向他袭去,他只能强装勇敢,胆怯和让别人知道他的胆怯都会让他更加恐惧,于是他只能独自在恐惧和克服恐惧中挣扎。他渴望像个孩子,面对恐惧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不要怕。然而这种渴望又会让他觉得卑微,觉得可笑。
在认识他之前,我以为每个人都只是两个个体的复合体,一个像天使,一个像魔鬼,人这一生就像一个个的神话故事,最美的结局莫过于不管经历怎样的曲折,最终魔鬼与天使相爱,相互依偎,与天地共存。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待人生故事的结局,就像看电影一般,不再像年幼时一样非要一个满意的结局才开心,也不会因为结局的不完美而难过,甚至惆怅哭泣。
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复杂的所在,很显然他的复杂程度,远非两个个体的互不相容,那一刻我除了聆听之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我甚至希望自己能是个心理医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甚至合适的语言去开解他,就像对待恐惧炮声的小侄子,我可以让他趴在我的怀里,我可以帮他捂着耳朵,也可以牵着他的小手儿,慢慢的告诉他,其实没有那么可怕,然后看他慢慢的变得勇敢。
然而他的恐惧让我觉得更加的恐惧,我明显的意识到自己没有那么强大,我什么也做不了。我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特别是他说自己也偷偷咨询过心理医生,没有什么改变之后。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突然读不懂了,觉得这本书对他来说或许是个灾难,这或许会让他看到自己更多的对立面,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直到现在越读越庆幸自己当初并没有把这本书送出去,毕竟我可以改写不了一个故事的结局,但无法面对自己去盲目的酿造悲剧。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一些人,我不知道是我出现在了他的故事里,还是他出现在了我的故事里。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能够更加坦然的面对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了,而我并不确定,这是时间的积淀,还是因为某些人的出现。对于他,故事发展到哪里似乎也与我无关了,我们都只是彼此故事里的过客罢了。
每个故事都少不了人来人往,总是不断地有人靠近,有人远离。我觉得,对于有些从远及近到消失,从小心翼翼的接近到无话不谈再到无话可说的人,可以有无数种缘由,也可以毫无征兆,却没有追问缘由的必要,但这绝非妥协。
在“沉默中渐行渐远”只是故事的一种结局,不管是谁出现在谁的故事里,都只是故事情节里的转折,而经历故事的还是我们自己,结局都要看你自己如何去应对。
唯愿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