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杂谈

罗大佑和林夕这对曾经的音乐师徒、音乐知己,现在好像闹掰了,真是活久见,感叹人世的荒诞。

我也懒得去了解具体的情况,就看到有些人骂林夕有才无德。

有才无德,也比无才无德好啊。你有德无才,你的德也没对这世界产生影响作出贡献啊。

何况,才有显而易见的标准,德却是个模糊的词,有时候只是个打人的大棒子。

纯文人(非古代那种要做官的文人)一旦触碰zz,就像“胭脂沾染了灰”。

胭脂沾灰也是胭脂,煤灰却变不成胭脂。

我觉得他俩都是有才有德的,他们的美好作品流传人间,本身就是一种教化人心的德行。

扯远了,说说罗大佑的《滚滚红尘》吧。


相同曲子,一般是粤语版比国语版好听,这是粤语的优势,表达更古雅些,音调多,天生能织出更细密的情感。唯独一个人写的国语歌除外,那就是罗大佑。

《滚滚红尘》粤语版是林夕作词,比起罗大佑的国语版,依然落了下乘……显得有些小气,还用力。

因为罗大佑的词如钟磬,又如木鱼,一下子就点到了最深最荒凉最本质的地方,让其他的乐器,琴瑟箫笛……全都无力了。

红尘,原本是写车马走过扬起的尘埃。后来就指代世俗人间了。

红是人心滚烫的欲望,尘是人心细微的烦恼。

佛家有个词叫客尘烦恼。不能常住的称为客人,常住的称为主人。我们都是人间的旅客。阳光下能看到灰尘在虚空中飞舞,而虚空寂然不动,摇动不止的就叫做“尘”。

人的痛苦就在于,以客为主,以尘为真。把人间当真了,把烦恼欲望也当真了。

罗大佑这首歌简直是“客尘”的注解。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两个不经,写出了情缘的无可奈何处。你不经意地路过,撩动了我的情感。如果我饱经风霜,也许能看破这是一场幻境。

匆匆不语,是因为相爱时,一切言语都是多余的。匆匆,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急切。然而急就是一种业力。

“胶着”,如胶似漆。除此外,还表达了业障的可怕处,除非业尽,除非还完债,否则拆分不开的。

「想是人世间的错,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罗大佑很喜欢也很擅长写这种长句,情感推进像机关枪一样急迫,又像狂风暴雨席卷。

这句写出人在情感中的姿态。给你所有,唯恐不够。

刹那阴阳的交流。这个说法很文雅。很含蓄。人类都是这刹那阴阳交流而来的,这也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最大的诱惑。

(林夕在相同点位的粤语词是这样填的:

「情感永远没名份,想松紧不对称的琴

拖拖拉拉奏不出惊世故事只得沙哑声音」

他用了一个比喻,其实也很好,但比起罗大佑,就显得太具体了,一切都落到了实处,不够灵动)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

人懵懵懂懂随业降生,去时百般不舍,万般恐惧,这难易之间,就是人世的辛酸处。

游,如鱼在水,恍然不觉岁月流逝。

游,走马观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人自以为能留下痕迹,贪求那些虚幻的东西,情感名利权势。

这个游字体现出大师的功力。笔走游龙,笔力千钧。

「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年少抛人容易去。分离聚合皆前定。

这愁是所有人类之愁,即佛家所讲爱别离,求不得苦。

「本应属于你的心,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护紧。这个词又体现了大师的功力。护,我只有此心可依恃了。紧,此心再难托付任何人,想起你时心有余悸。

所谓爱情,输给命运的翻云覆雨手。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抽离出来,第三视角,一个传奇、流言的视角。因为《滚滚红尘》同名电影是三毛写的剧本,借鉴了张爱玲胡兰成的故事,底子还是三毛的。

张爱玲和三毛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张爱玲不愿意别人误会她的情感,晚年亲自写自传小说。她应该很讨厌别人传说她和胡兰成吧。

张爱玲还亲自解构了“倾国倾城”的传说,原来所谓倾城,不过是因势利导,因缘聚合的结果,无关美丽,无关深情。

三毛是不一样的,三毛是真深情,真痴人,真天真。

所以这首歌也是很三毛的视角。慷慨,悲凉,留恋,不舍。世间还有人传说我们的故事也是好的,那代表这段情还没有真正消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