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作曲
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
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专家
深圳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飞越彩虹特聘专家
坡芽歌书合唱团艺术总监
“我认识的晓耕老师,是一位异常执着投入,热爱民族音乐的,非常真实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不太注重用教科书上讲的那种ABA或ABACA 等音乐结构曲式,他的每首音乐作品都有故事,他十分强调音乐作品的情节,更注重细节的表现,他通过采风中获取的海量讯息,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创作观念和手段,巧妙地赋予作品以灵动的生命。他善于挖掘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语言特点,并把这些音乐元素揉碎融入音乐作品中,用带有清香泥土气息的原始韵味和属于某个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使作品有了穿透时空的生命力。
他热爱民族音乐,他认为民族音乐从来不缺少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缺的只是发现他们的伯乐和让他们大放异彩的平台。正如晓耕老师所说,好的东西你是能认出来的,就像那些藏在大山里的音乐,他们没有流量,不能马上带来经济价值,但他们的宝贵需要被人看见。
这就是我接触到的,著名民族音乐作曲家——刘晓耕教授。”
音乐履历
1955年生于中国云南,1978年进入云南艺术学院,师从赵宽仁先生学习作曲,1983年在四川音乐学院跟随何国文教授进修复调,1996年在菲律宾亚洲礼仪音乐学院跟随Dr.Francisco F.Feliciano学习作曲和指挥。从学生时代到现在,共创作了数十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舞剧、合唱、独唱、独奏,电影、电视、大型广场音乐等。其中有的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有的多次获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颁发的国家级和省级奖。由他创作的《Double Trapeze Achang shoot the sun》、《Fantasia in 2000》等器乐曲、舞曲多次在美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韩国演出,赢得极高声誉。1997年在马尼拉参加第十八届亚洲作曲家联盟大会,并受该会委托为大会开幕式创作了合唱与打击乐《Tattoo》,演出获得巨大成功。2008年7月在韩国光州举行的“郑律成国际音乐节”及其以“郑律成的歌剧《望夫云》与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室内乐《歌剧“望夫云”组曲》以高超技艺和歌剧中浓郁的民族风格,获得广泛好评,并受聘为“郑律成国际音乐节”专家委员。
2003年,在云南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历史时期,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在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连续四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担任了作曲和组织培训等重要工作。以“一窝雀”为代表的一批新作品,唱响全国,走向世界,为云南人民争了光,并为云南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表演人才,受到省政府的嘉奖。被授予“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优秀盟员”称号,“优秀残疾人艺术工作者” 等荣誉称号。
主要代表作品及获奖
交响乐《多沙阿波》;
三重唱《一窝雀》(合作)获“五个一工程”奖;
合唱《撒里啰》、《水母鸡》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
童声合唱《撒里啰》获中央电视台2012少儿歌曲大赛创作金奖;
合唱《醉在云故乡》、《美丽的白云》获文化部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三等奖;
合唱《纹身》(为深圳百合合唱团二十周年庆典而作);《阿细跳月》;
《跳动的阿佤》;《纳西古调—寻》;
《回家》;《水之祭》;
合唱组曲《山之韵随想》;
音乐作品专辑《江之歌》;
合唱作品集《云南回声》;
圆号独奏《景颇短曲》;
大型民族轻音乐《长刀祭》(1985年由云南省政府赠送给英国女皇);
钢琴独奏曲《撒尼幻想曲》被选为1997年香港钢琴比赛曲目。
大型民族舞剧《泼水节》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舞蹈诗《母亲河》获“荷花杯”银奖;
《傈僳人》获得了“荷花杯”舞剧舞蹈诗铜奖等。
结缘音乐,矢志不移
晓耕老师于1955年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峨山县,是音乐家聂耳母亲的故乡。他接触音乐,比当年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要早一些,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树立了自己的音乐梦。
晓耕老师小学就读于昆明华山小学,当时教他音乐课的老师是孙继斌老师,同时这门课也是他最喜欢上的课。每天的音乐课上,孙老师都会花15分钟,给孩子们讲述一个音乐家的故事。从老师那里,晓耕老师知道了巴赫、贝多芬等音乐界的名人。
而其实在孙老师之前,晓耕老师的启蒙老师还有一位。最初学习音乐时,他对二胡特别有兴趣,早晚不停的练习,直到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见一个盲人在街上拉小提琴曲《北风吹》,他很惊奇,跑到盲人跟前仔细看那把小提琴,他不明白那把小小的提琴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怎么那么动听。从此他做梦都想拥有一把小提琴。而那位拉琴的盲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成了这个小男孩的第一任启蒙音乐老师。
刘晓耕老师对音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家长手中拿一根棍子守在身边,更不需要父母顶风冒雨地用自行车把自己往老师家送,他自己开始学拉小提琴,没有教材,没有老师,拉着拉着,还居然把当年那几首脍炙人口的样板戏主旋律拉了下来。到上了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手。
有一天,当他在学校农场劳动的时候,来了几个说北京话的人,令北京人民意想不到的是,在遥远的西南昆明,当年有一个评剧团,在那些保持锣鼓家什,二胡扬琴的乐队之中,为了移植样板戏,需要增加几个从事西洋乐器的人。
于是,仅有15岁,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晓耕老师不顾父亲的反对,瞒着父亲考进了昆明市评剧团,成了评剧团的一位小提琴手。
刘晓耕教授:创作音乐要深入民间
当刘晓耕老师考上昆明市评剧团成为一名小提琴手时,躲过了上山下乡,成为一名职业的音乐工作者。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在24岁时跨进了大学的门槛,师从赵宽仁先生学习作曲。他在学生时代就比较勤奋努力,很少过节假日,即使在春节,依然独自留在学校练琴、写作,同学们把他称为“两头黑的老红军”(晓耕老师大学时的名字叫刘红军)。
如果说小提琴开启了晓耕老师的音乐之路,那么赵宽仁先生便是用民族音乐学做田野调查、从文化入手去做音乐研究的方法,影响了他整个创作生涯。比起具体的作曲技法,这个方法如同烙印刻入了他之后创作、创编的多部作品中。
快毕业时,晓耕老师写了交响乐《多沙阿波》,讲述了一位彝族女英雄的传奇故事。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这时的他特别强烈地想出去走走,于是去了四川音乐学院进修,当时川音的创作理论很前卫,高为杰、何训田、贾达群、朱世瑞等一批新潮作曲家云集川音,晓耕老师跟随何国文老师专攻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配器、曲式”中的“复调”。
一年半后,回到昆明。那时中国新潮音乐发展迅猛,高校人文精神很浓。晓耕老师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创作的技法,是该出好作品的时候了。那时云南的音像出版业很活跃,王菲的第一张专辑《风从哪里来》、《迷人的卡勒》就是晓耕老师为她编的曲。晓耕老师创作的大型民族轻音乐《长刀祭》曾作为云南省政府的礼品送给英国女皇。
从此,晓耕老师走上了一条在崇山峻岭和田间地头上的创作道路。几十年如一日,他都在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创作。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有些珍贵的品种处于迅速消亡的边缘。怎样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守住传统之根,发展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一部之遥,跨越这一步,路在何方?当他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采集到那些来自民间传唱的歌曲时,他惊喜地发现,他的创作之根就在崇山峻岭、田间地头,在山、水、天、地、人、神之间。而他要把这些古老的歌谣写成合唱,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创作音乐,推动民族音乐发展
在晓耕老师创作生涯的数十个年头里,几乎跨界过所有的音乐体裁界限:交响乐、舞剧、合唱、独唱、独奏、电影、电视、大型广场音乐……
创作过程中,晓耕老师非常重视在民族音乐中“提炼母语”。所谓的“提炼母语”就是指,作曲家在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进行有效的记谱和音响分析,进而将音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语元素揉碎、提炼和重组。如在创作《捡螺歌》的过程中,晓耕老师就是通过多次的田野考察,对黎族歌唱中的母语发音、口型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将一个个黎语词汇分解、重组后转化为合唱中的衬词。如此做法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作曲家提炼音乐素材进行改造创新的能力。
“民族的”、“本土的”、“国际的”,是晓耕老师在几十年创作历程中不断思考的重点,对于他来说“这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在他的合唱作品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同时也体会到创作的前瞻性。每一首作品都深具魅力,每一种音响都极具震撼。这种将中国本土文化经验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合,将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审美相统一的做法,呈现出了一种只有双脚深深扎根于自身文化泥土之中才能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晓耕老师一直在做两件事情,1、打造一支以壮民族母语为核心的坡芽歌书合唱团,历经十个冬夏,这支由最普通的基层业余人士组建的合唱团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大赛和专场演出,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广泛的好评。2、参与深圳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飞越彩虹项目,在边疆地区建立以各少数民族母语为基础的童声合唱团,目前已初见成效,更多边远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大都市高雅的艺术殿堂,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之美。
母语好像大树的根深埋地下,当人们看到枝繁叶茂的时候,谁也不会关注树的底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依托母语的创作是一条及其艰苦漫长的道路,作曲家写在纸上的符号仅仅只是艺术作品的源头,最终的呈现离不开指挥、合唱团员的共同努力,因此,继续钻山沟、当“艺农”,完成一首又一首的母语创作,晓耕老师坚信:沿着这条路,终将到达艺术的彼岸!
正如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所说:“晓耕用他辛勤的探索,将云南各民族音乐的精华,聚集在了一起,融入了世界民族的音乐长河,有如一股源头活水,感人、优美。也让我们在用心聆听他的作品时,感受到了高原上清新的风,晓耕的艺术创作必将不断赢得隽永的生命”。
作品欣赏
音乐大师学院是以合唱指挥教学、合唱团建设与展示、少儿声乐培训为主的在线音乐教育平台。其主要功能是向音乐教育工作者传授合唱指挥及声乐教育的先进理念、体系、方法、助力合唱团建设与发展,为热爱声乐的少年儿童提供学习的机会,为合唱团提供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