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早教班接儿子放学时,经过一对母子身边,很远时就听到母亲在那边训斥孩子。而孩子此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他的头越低越下,两手反靠在墙壁,根本不敢对视母亲。此刻的母亲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孩子也需要面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母亲的批判、指责、说教根本就停不下来。为人父母大家都明白,在此之前一定是孩子犯了一个触动到父母底线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可以是五花八门的,但是一定是父母不那么容易接受的。

这是一个亲子广场,里面各种培训机构一应俱全,因此在他们身边经过的是川流不息的父母和孩子。但是这位母亲在此刻已经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声音很大还带着低沉的咆哮感,而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连续的以“你、、、你、、、你、、、”的句型反复说教。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发朋友圈,还配以文字贬了一回,但是回头一想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似乎也有点旁观者的无关己乎的行为。因此决定来写一写之前看过的《父母效能训练》里表述的“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理念。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必须建立在有效学会如何听的基础上,而倾听并不是你在旁边听孩子讲那么简单。听的过程中需要配合的是专注的对视着孩子的眼睛,或者蹲下来和孩子在统一高度或低于孩子的高度并保持高度的兴趣,让孩子能感受到孩子在讲的话你是非常认真的在听的。但是听了之后孩子必定需要你作出回应,千万记住此刻你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开始发表你的意见或说教,孩子需要的仅仅是“接纳性”的语言。如果此刻你开始发表评价和说教,那么你将被孩子除名在他的“求助资源清单”外,因为在你评价和说教时,已经剥夺了孩子讲下去的信心。孩子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真正的观点始终不能触及,像一个洋葱,始终只能剥到表层,也始终都将看不到孩子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所在。此刻也许你的回应“和我讲讲/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告诉我更多的情况”等等简单的接纳性语言也好过长篇大论的评价和说教。当你开始学会用简单的接纳性语言来回应孩子时,其实已经学会了将解决问题的皮球踢回给了孩子自己。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其实他们都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哪个是最合适的,在你的这些简单的接纳性的语言的回应中,也许就是在对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引导。在孩子没和你说“妈妈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之前”你就忍着,先听孩子说。当然听到孩子的不正确的观点时,必须告知孩子,那些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想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有出息的人,诀窍就是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你现在所不能接受的”。在你倾听的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接纳性语言的基础上再抛出一两处据理的不接纳的地方,那么也是孩子能够欣然接受的。“不接纳性”语言在此时要起到的就如同是画龙点睛般的作用。我们永远要记住的一点是孩子会成为你口中的那个样子,“错了”永远敌不过“那样做是对的”的语言表达效果。当然在做不到“对视着孩子的眼睛或蹲下来保持高度的兴趣”的倾听时,也许我们还可以做到用不干涉的方式或被动倾听来表示接纳。此刻需要用到的也许只是简单的“哦/是的/有意思/原来如此/我明白了”等等最为简洁的“门把手”法,这些回应中不需要饱含倾听者的情绪、想法或判断,而只是需要用到这些简单的认可来让孩子有说下去的勇气。

当然倾听的最高境界便是“积极倾听”,如果能够学会积极倾听,那么和孩子的相处便能其乐融融,让亲子关系在亲密中美好。“懂比爱重要”,当学会了积极倾听你便有可能真正懂得孩子。要掌握积极倾听所需具备的便是父母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影响到的是你是否能够真正听到、听懂孩子想要表达的终极意思:1、给到倾听孩子的足够的时间;2、有想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讯息反馈给孩子;3要有接受孩子情绪的足够空间;4、信任孩子有自己破除情绪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旁边等待和观察;5、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所有情绪都是暂时的,而不是将其放大;6、要把孩子放在他自己独立的位置,而你只是他的一个协助者,并不是介入或操控者。当我们学会把握好自己的这六条态度时,所有的倾听和回应都基于这些态度之上去发生,那么就构成了“积极倾听’’的效果,而洋葱内部的问题便会自然的一层一层的被看到、被发现。简而言之所谓的积极倾听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将孩子向你表述的那句话不带建议、说教、解释、安慰、批判、命令或威胁,而是将孩子表述的那句话以和这句话意思相近,主题相符的另外一句言简意骇的更有力度的话去强调、回应孩子要表达的那层意思,起到和孩子共情的作用,以便于孩子可以慢慢的叙述接下去要表述的意思。在这些同概念的复述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正确的、公正的观点进去,这样教育就顺理成章的在积极倾听里达成。千万不要去接管孩子自己的问题,因为只有你不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孩子才能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倾听在很多时候也许并不能达成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积极倾听必定能有效的导出孩子的负面情绪,情绪的有效疏导必定是沟通的行之有效的结果。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对或错去评判的,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也许仅仅只是“情绪的释放”。而真正的高手父母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昨天看到的那位母亲训斥孩子的场景,可以说从头至尾,母亲的歇斯底里的不顾所有的训斥只会让这个男孩子在那一刻颜面无存,而母亲的“你、、、你、、、你、、、 ”的指责只是在宣泄她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对事件本身毫无帮助。也许这个男孩存在的问题会在训斥过后的几天或几周内不会再犯,那只是因为训责让孩子惧怕,当这种惧怕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被淡化后,那么问题又将重心暴露。当我们想和孩子沟通或正面管教某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知道哪些问题是孩子拥有的问题,哪些问题是父母拥有的问题(孩子让父母拥有的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就得运用前面提到的“积极倾听的方法”去解决。当孩子让父母拥有问题时,我们则需要运用“我信息”去表达并解决问题。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时去分析时会发现其实平时我们认为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是可以转移到父母存在的问题的区域的。无论是谁存在的问题,我们沟通解决时需要学会运用方法,要学会善用“我信息’’而不是“你信息”。

而一个有效的我信息沟通里必须包含到三点:1、对你不能接纳孩子的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在这种描述中不能带有指责和评判或标签;2、表达你的感受,表达感受时需要如实描述孩子的行为导致了你的“担忧、痛苦、恐惧、害怕”等等感受里的哪一种;3、孩子的这个行为对你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需要清晰的告知孩子他的行为导致对你的具体影响在哪里,比如使得你疲倦、不舒服、难受或浪费时间、钱财等等。如果能够抓住这三大重点去表述“我信息”时,孩子才能看到因为他的行为导致了哪些负面的影响,而不是在父母指责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抵触情绪中。父母在“我信息”的表述中可以让孩子学会看到孩子自己的问题,从而担负起改变自己行为的责任。孩子与生俱来是能够接受道理的,但是说教式的方法远远不及“我信息”的表达起到的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当然很多时候“我信息”表达时会起暂时起不到作用,比如我儿子有一个行为,他喜欢用肢体去碰触别人以表示和对方的友好或链接,很多时候这种肢体碰触会让我被狠狠地掐一下或狠狠地被他的铁头脑袋撞击。他也会这样去对待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因为在他的概念中这不是侵犯而仅仅是他交往的一种方式。每一次和他说了你这样碰撞别人,别人会疼痛难过,别人不喜欢这样的交往方式,也许你用语言问候或挥挥手别人更加能够接受。这样的话在他面前说过很多很多遍之后他开始慢慢转变了。他开始用语言和他人去打招呼了,在电梯里、在马路上他会开始向不熟悉的人问候。这样的转变并不是自动而形成的,而是在一遍一遍的“我信息”的表述中起到了作用。对于正确的、正面的管教我们需要坚持,温和而坚定的去和孩子沟通。

而当“我信息”被运用于对孩子的赞美或表扬之中时,所起到的正面效应让你无法想象。“妈妈看到你和刚才那位阿姨主动打招呼问候时,妈妈觉得你很有礼貌而且非常勇敢,你做得很好’’一个简单的三要素的我信息表达比起“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来得更加丰满而有效。

“积极倾听”促成“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我信息”促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能掌握其中方法,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便能保持温和而亲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