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又到了三人小组磨课的时候。7点一到,文欢就开始试讲了。听着她娓娓道来,看着她写的申报书,越来越感觉只有深度的卷入才能最大的收获。今年课题小组采取三人小组磨课的方式,我觉得受益很大。听君十席话,不如自己讲一次。文欢的进步很大,思路很正确。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也被李老师和胡老师发现那一点点的光芒。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文欢试讲结束。李老师非常谦虚地给出了自己专业的建议,尤其是对研究步骤的理解。研究步骤是什么?如果说研究内容是做什么,那研究步骤就是怎么做。在这一块不需要花费很多文字去讲解。因为在前期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上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这里只需要简单告诉评审专家,你接下来是怎样的一个计划。更为简单来说,研究步骤就是研究时间加研究方法,加研究内容加预期成果。即研究步骤=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预期成果。
这个公式一出来,简直震惊了我。原来只是对研究步骤有一个大致了解,但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
更令人茅塞顿开的还有对研究步骤的常见误区中谈到的研究工作和事务工作的区别,那就看他有没有使用研究方法。
比如,建立课题组团队,这一类就不需要使用什么研究方法。但我如果想了解某个主题相关的研究现状,那我必须通过方法去研究,如调查。如果想要了解目前某个主题的含义原则,那我也需要借助一些文献资料,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像这类就属于研究工作。
总结今日的收获:
研究步骤: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预期成果
有没有使用研究方法,是研究工作和事务工作的区别。
就这简短的2点,不超过50个字的内容,却胜过了几千字的文献资料。当然要得出这些,那要看过的文献资料又岂止几千呢?
忽然对很多话都有了共鸣。
研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格式,只要能够清晰的说明整个研究就可以。就像之前我总纠结研究目标里要不要有意义,李老师也曾经回答我,大致方向是对的就可以不必基于一些小的细节问题。
这也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一些练功的过程,先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再是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到最后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研究亦如此,我们只有先对研究有一个通透的理解之后才能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份研究的主张或看法。
高手的高明,在于简单,用最简洁的话来解释深奥的问题。而不是用深奥的话语来解释简洁的问题。
简单,才是最不简单!
李老师对课题的理解真是太深刻了。期待今年甘肃的课题研究工作坊,继续深挖课题研究这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