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遍,总觉得这篇顺序不太对,第一句应该是这句:
周文君免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
因为这是整个事情的起因,工师藉免职,吕仓上位,才会有两个人分别派人向周君进言。
这一句可以看出,工师藉在国人心目中是个好相国,而吕仓名声就有点不好了,并且周君在换相之后对国人的反应是有所耳闻的,他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决策是不是错的。
其实放眼现在也差不多,领导提拔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也许并不是理想的,有些估计还是差评,但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选却很难上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总是存在矛盾的。
这个时候工师藉与吕仓都动了,先动的是吕仓,高手对决,先手与后手都有赢的可能,就看谁底牌多,打的好。
吕仓给周君推荐了一个人,推荐这个人的目的很明确,保住自己的相位,这个人从下文工师藉的表现以及对周君的说辞可以看出嘴上功夫真不是盖的。
先看工师藉。
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工师藉算是后发制于人,他就不应该让这个人出现。他对周君说这个人喜欢诽谤别人,这个说辞简直是幼儿园的水平,毫无说服力,周君会因为这么一句没有技术含量的话就赶走那个人吗?当然不会,除非周君对工师藉言听计从,从前面周君罢免工师藉就知道对他还是不够信任的,所以这句话就是白浪费唾沫。
这位不知名的说客出招了。
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
他没有直接说工师藉与吕仓好不好,而是说明一个现象:每个国家的老百姓对国家的政策都存在赞扬与批评,忠臣会让这些批评落在自己身上,赞扬落在君主身上。
这句话君主听了会是什么感想?你真的我肚里的蛔虫啊,怎么就那么了解我!没有君主喜欢听批评的话,能听到赞扬多好啊。这句话也拐弯抹角说明了吕仓的差评与工师藉的好评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接下来说客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宋平公的事,一个是齐桓公的事。
宋平公在农忙时让百姓停下农活给他修筑高台,百姓收不了庄家,对宋平公怨声载道,这个时候没有忠臣来帮助君主承担骂名,于是子罕出现了,他本是相国,却辞掉相国当起了司空,司空是负责筑台工程的。子罕在接收后亲自监督工程施工情况,对那些不努力干活的实施鞭打。于是百姓觉得君主还是个好君主,只是用错了大臣,就将骂声全送给了子罕。
齐桓公在宫里开设了七个集市,又弄来七百个歌伎,这完全是不务正业,国内百姓对齐桓公很不满。于是管仲想了个办法,私设了一个小金库,把集市歌伎赚的钱放在小金库里,这下百姓都觉得是管仲太贪了,做的不对,君主还是不错的,只是大臣没做好。
讲故事比起摆道理要更让人容易接受一些,这两个故事下来周君的想法会更明晰一些,不过还得让他更坚定。
说客的杀手锏来了。
《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
这一下弑君都用上了,不怕周君不上钩,哪个君王不怕死?生命重要还是名誉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周君绝对是生命重要。工师藉在百姓中名声较好,吕仓在百姓中名声不好,但大臣有个好名声对国家对君王好吗?如果好的话只能是增加他们杀害君王自立的信心。
周君这下彻底顿悟了,工师藉的好名声对我没用,吕仓的坏名声才能证明他是个大大的忠臣,那么怎么办呢?工师藉继续免职,吕仓继续做相。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说客必须找到对象的弱点加以攻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