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宿府  唐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一、其诗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意境苍凉

诗歌情景交融,意境苍凉以秋夜幕府的景象起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通过“清秋”“寒梧”“残烛”等冷色调意象,营造出孤寂、萧瑟的氛围,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与环境描写紧密结合。

结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以“伶俜”“强移”等词直抒胸臆,而前文的景物铺垫让情感表达更显深沉,实现了景与情的相互映衬

作为七言律诗,全诗八句皆对仗,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句式整齐对称,词性、平仄协调,体现了杜甫对律诗格律的娴熟驾驭。

对仗不仅追求形式工整,更注重内容的呼应,如“角声悲”与“月色好”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对比,强化了孤独感;“音书绝”与“行路难”则从个人处境延伸到时局艰难,层次丰富。

2. 情感深沉,内涵丰富

诗歌情感层层递进,从秋夜独宿的孤寂,到对音书断绝的思念、关塞萧条的忧虑,再到对十年漂泊的隐忍和暂得栖息的无奈,情感细腻而深沉,涵盖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

诗人将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关塞萧条行路难”既指战乱中道路艰险,也暗喻人生仕途的坎坷,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悲叹,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内涵。

3.  炼字精准,表现力强

诗中用词精炼传神,如“寒”字点出秋夜的清冷,也暗示心境的悲凉;“悲自语”赋予角声以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环境的寂静与诗人的孤独;“强移”一词则准确传达出诗人被迫寄人篱下的无奈心态。

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极具张力,如“残”“绝”“难”等字,简洁而有力地强化了诗歌的悲怆氛围。

二、其诗创作背景

《宿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写作背景与杜甫晚年的漂泊经历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这首诗约创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当时安史之乱(755-763年)虽已平定,但唐朝国力大损,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等问题接踵而至,社会动荡不安。

蜀地虽暂时成为相对安定的区域,但局势仍不稳定,吐蕃曾于广德元年(763年)一度攻占长安,后虽撤退,却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也让身处蜀地的杜甫时刻感受到时代的危机感。

杜甫因安史之乱长期漂泊,此时正客居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担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其“杜工部”)。

他虽有官职,但并非所愿,幕府生活的拘束与内心的思乡之情、怀才不遇之感交织。

同时,严武虽对杜甫有照顾,但幕府环境复杂,杜甫身处其中常有孤独与压抑之感。

诗题“宿府”即指留宿在幕府之中,全诗通过描写秋夜幕府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