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题目有点让人不知所措。前些日子,一直不理解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灌输给自己的东西有些自己是学不来的,比如说工作上的内容。
我记得很清楚,在2017年的时候,工作一直做得很辛苦,一周5天就有4天要加班。因为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思维里面。
别人终究不是那个最了解自己的人。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就是,10年前我自己用自己学会的那套方法工作没有问题,而工作也做得还可以,为什么10年后的今天我用同样的方法工作就会认为是低效、无用、而不被领导认可呢?
原因我分析了一下:
1、领导要让我按她的意愿来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没有自己的思维。
2、就是机械地重复着前一个动作,不能有自己的idea
3、一切都要按她的思维模式来,你不能有自己的思维
归根结底,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木偶、机器人。
我是一个人,当然有自己的思维。
2018年我尝试着把10年前的工作经验再度捡起来,用那种方式每天都把自己要做的工作过一遍,每个零件自己心里都有底、不慌张、不悲凉。然后慢慢地、渐渐地做到心中有数,不再像叶老师时间管理里面说的不敢结束当天的工作,现在下班可以安心下班而且不用带电脑回家,一身轻松。
其实这个改进的工作方法非常的简单,就是每天重复,然后加刻意练习。
把自己工作所要用到的知识系统建立起来。还有2018很大的一个转变就是:用温和的语气代替了以前的吵,以前3句话词不达意,就开始火急火燎,然后气愤地挂断电话,其实问题根本就还是没有解决而双方已经很不舒服。
在今年,即便我再想发脾气,也能控制场面,把本该发出来的火压了回去,然后又把话题给圆回来,无论撤多远,都会紧扣谈话主题和目的。
今天为什么用爱上阅读来作为标题,主要是现在除了工作以外的跑步健身,锻炼身体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其实学习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我想说的是在5年前,我很努力的工作、学习,那个时候的学习都能沉下心来,但现在手边好多的文章以及其它,学习起来总归不走心,然后在读了这么些文章之后,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爱上阅读。今天开始在阅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早在2002年那时,胡晓梅的深圳广播电台FM97.1《夜空不寂寞》,那时我还很年轻,很多都听不懂,记忆里最深的就是主持人胡晓梅,小梅姐向我们推荐了王小波,她说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她认为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不错,生平第一次听到接触到这位作家王小波记忆里是从那天开始的,然而我并不知道这位作家在1997年因心机衰竭已故了。直到昨天我在印象笔记推送的文章里面才知道,看来原来自己读的书实在是太少。我今天开始在阅读《我的精神家园》只读了第一节(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书中讲到其实男人和女人一样都是视觉动物,对于美人和丑人在他们看来都差不多,大不了就美女多看几眼,不美的少看几眼罢了,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倒是女人就不这么认为了,拼了命的减肥,吃各种减肥药减肥,穿昂贵华丽的服饰,化厚厚的浓妆,着反而让那种看惯了灯红酒绿、千篇一律的皮囊之下的外表,反而有趣的灵魂没有了。至于其他嘛,当然是内外兼修更合适、大方、得体。然而打扮谈不上,把自己收拾干净还是很有必要的,谁都喜欢看见好看一点的女人,这一点在男人中间可说是不言自明的。假如还有什么争议,那是在女人中间,绝不是在男人中间。
假如有一位妇女修饰得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男人面前,他们还是很高兴的。这说明她在乎我对她的看法,对我来说是一种尊重。但若修饰不得法,就是一种灾难。
假如修饰自己意味着尊重对方,还是打扮一下好。
因为这个,今天cw供应商到我们公司拜访,今天的整个接待过程都很圆满,最最重要的是对待他们的态度温和有礼貌了,然后至少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然后面带微笑开完整个会议。让别人也会觉得自己不是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寒冰,他们也会觉得我是一个很热情的人。然后就是,今天把自己收拾了一下、不像平时那么随意,因为我知道恰当的收拾一下自己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启发来自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外界对我这个人的一种印象,很难想象以前自己待人接物是有多么的失礼,也难以想象自己以前是有多么的不礼貌......
爱上阅读,你一定能从中学到知识,无论它对你在哪方面又了启发,至少读书在使你进步,培根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上阅读,爱上自己,阅读改变自己,阅读改变人生,让未来的每一天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