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4年毕业出来工作的,出来工作的第一时间就是想找一份稳定,钱多,活少的。可是第一份工作确实不如人愿,我非常羡慕那些毕业出来就不用工作的,因为他们可能有好几栋旧房等着他们去收租。普通人是没有的,我曾经说过普通人是没有青春和没有故事的,因为普通人记不住故事,耗不起青春。
普通人的眼里永远在意生活,生活面前,没有多少诗情画意。普通人永远不会厚着脸皮对镜头说自己的故事,因为那一点故事也不值得反复推敲,在普通人眼中,即使是你真的在录制什么vlog,反反复复还是那些话题。如果你的直播/vlog有很大的观众给你买账,那只能说明你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你研究了很久才知道什么材料能吸引你的观众。
为什么我突然要回想自己的五年时光,是因为工作出来的前面五年其实是一个能让你积累经验,学习任何一门工作知识的时候,也可能是你最不愿意“摸鱼”,但可能有时候你不得不,很多刚毕业出来的人其实无法拿到什么很重要的工作,当然你如果要说你博士毕业,那我只能说你不算普通人了。不是谁身边都能存在有读博士的朋友,读博士需要多大的勇气?读博士需要多大的自信和耐力?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也都有机会读博。
我基本在学习这条道理上越走越远,社会的slogan都会说,学习不是我们在学校的任务,是每个人这一生的任务...我想说,去他妈的,如果我能直接坐着收租,我才不要学习什么的。
之所以选择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身边很多年轻的同事,基本上是在摸鱼。前两天看到一个“年轻人现在最喜欢的活动”微博,写着几条很常见的动作,在办公室摸鱼,在厕所带薪拉屎,在图书馆喝奶茶打卡,在家里葛优瘫不理人。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中年人来说,其实年龄应该是需要被忘记的,当我们还是十几岁的时候,我们渴望自己快点长大,当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我拼了命的想忘记自己的年龄。
但这个社会确有无数的场景需要你的年龄,比如所有工作基本都要求你的年龄范围,这个是默认“合法”,工资待遇也根据你的年龄来评判,而你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个孩子,你要学会默认这一些。
习惯了去看待中年时期的你自己还有他人,当你心态默认之后,随着影响还有潜意识里面你会对应变化的是你的行为,普通中年人基本没有social,基本没有非找不可的朋友,基本没有常规日子里无话不说的话题,没有高效的效率以及年轻人该有的活力。
你可能在某一时刻会骂自己为什么以前的你那么傻逼,你可能在某一时刻变得能理解父母,你可能在某一时刻能理解“不作为”的上司。
其实这一切不是因为那时候的你不对,不好。而是时间到了,你也变成了一个“他们”。你变得好像善解人意,你变得缄默不语,你变得只对个别事情提得起兴趣,那只是因为你可能“老”了,我不想说你成熟了,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成熟那一步。我之所以怀念我的初出职场的时间,是因为我那时候还有一点“血性”,对于一切不太清楚还有不太理解的,都有我自己需要发问的勇气。我无法看惯你在年轻的时候选择在某些时间摸鱼,但是我不是一个该对你人生负责的人,所以我无法去呵责你。只能尽其所以然的、有机会的话提醒两句。
我无法选择我的出身,但是我们都觉得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个大道理确实是足够好。不过如果专注力不够强,自制力不够,其实人生是不会等着被你选择的,时间永远会证明一切。就好像我刚开始的工作是一份coding的工程师,每天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系统的某一个功能搬到另一个系统去...所要做的大部分是调试,保证功能正常,兼容各类异常。其实能遇见到的现在想起来都是很常规的流程,那会在公司里面,总能听到我的上司和其他同事在讨论哪里哪里的房子算是比较便宜,可以考虑购买。你最近看上哪辆车了没有?最近带着老婆孩子去哪里玩...诸如此类的。
我心里不断在想再过几年我跟他一摸一样,当时我觉得我可以干翻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我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然后我裸辞了,真的是年少有为不自卑;但是那时候我觉得我是不是“过于”自信。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我那个不算过于自信,充其量就是不够穷,如果足够穷,当时应该不会计划直接就裸辞,起码也要找一个活少,钱多的。
人在本该工作的年龄,如果没有工作,会变得非常模糊。所谓模糊的概念就是你没有了自己正面面对挫折的能力,你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无用论”;今天这个社会,能纯靠“忽悠”应该是无法获得什么实质性的理想或者利益收获;我一直鼓励刚出来的年轻人试着能够学习一些东西,这个学习需要自己动手,或者思考去执行。
华丽的转身很难存在这个社会里面,普通人真的只能每天看着阳光升起,然后收拾自己,接着昨天上班去。可能就是那种,上班的路上你坐的公交发生事故了,你也不会觉得不正常,甚至于你都懒得找别人倾诉,实际上可能也是没有人能够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