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穷;现在的富裕一定会限制了孩子们关于贫穷的想象!
穿衣服,有一个光荣传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大多是说成年人的,虽然一件衣服有后面的“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毕竟还有前面的“新三年”!
孩子们就没有那么幸福了!虽然那时候的孩子们依然会被全家人宠着。
孩子们会有新衣服,但更多的是一个人接另一个人穿小了退下来的衣服。孩子们长个头快,一件衣服穿一年就小了。
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退下来的衣服,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传统。
我是家里的独苗,没有哥哥姐姐,记得只继承过小叔不多的衣服。我下面也没有弟弟妹妹,我的衣服没有人接着穿,就只好我自己接,衣袖短了接衣袖,裤子短了接裤腿,总之,那时候的人,不怕衣服有补丁,缝缝补补又三年,继续穿!
过年,有可能有新衣服穿!所以,盼过年!
我童年的时候,糖是糖疙瘩,没有少年以后才有的橡皮糖、牛奶糖。有圆疙瘩,也有长方形的疙瘩,用糖纸包着。
我这一辈子,吃糖喜欢嚼着吃,这习惯大概是由于小时候吃不上糖,有一块糖,要舔几天,到后来,日子好过了,糖块富裕了,报复性吃糖习惯!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糖,一般是家里来客人了,客人知道有孩子,专门带来的。
我奶奶很爱我,但是,给我糖,也是一块一块地给。会把多余的糖放起来。天热的时候,那些糖会化,先是和糖纸粘一起,后来,干脆流出来,夹着糖纸,糖和糖粘在一起了!
那时候的糖,绝对是奢侈品,孩子们也自觉,大概都是舔着吃的,整块糖捣进嘴里吃的不多,嚼着吃的,更少。
有兄弟姐妹的,还有分糖的。一块糖,拆开包装纸,大多由家长,用牙等分咬开,再按人头,一人一份!
一块糖,到我手里,拆开糖纸,用舌头舔一下,再舔一下,就开始犹豫还要不要再舔一口了!
决定不再舔的糖,包起来,放起来,依然宝贝!
那时候的日子普遍穷。
不是我们一家穷。也不是只有老滕县的西北隅和马号街穷。
是全国都一个样的穷!
大人也穿补丁衣服!
传说:大人吃的好,偶尔会吃一顿红烧肉改善生活!
我记得一位滕县老乡说:伟人天天早晨起来喝一碗白糖茶!
那时候的人们,幸福起来很简单!就是“过春节!”
《白毛女》里,杨白劳风雪天里四处躲债,除夕之夜,还是要冒险回家,送给女儿买回来的一尺红头绳!
有一年,快过年了,我父母给我做了一身灯芯绒的新衣服!
我当然“憬憬”的慌,一直想穿,不等过年。
我奶奶心软,磨不过我,还没有等到过年,就给我穿上了。
穿上了新衣服,我哪里还能在家里待住?
我着一身灯芯绒的新衣服来到马号街上!
同伴们正在玩捉迷藏。我加入进去,很快热了,脱了衣服挂在大碾旁的槐树上!
然后,忘了!
回家已经是傍晚。
奶奶发现我没了新上衣!
再出来找,当然已经没有了!
我以为奶奶会责备我,但是奶奶说:丢了丢了吧,明年再做新的!
于是,我就开始又盼明年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