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章,我们都知道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脱口秀采访也有六要素。5w1h,李诞认为采访时有一个w是不需要的,这个w是why,为什么。为什么不要问“为什么”呢?他解释是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很多人做事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的是为什么而去做的,如果去问他的话,很可能是整个采访一开始就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场面。或者他会给你一个错误的答案,甚至是一个谎言。
第二个原因。我们初次采访别人,你直接问他为什么,比如说。谷爱凌你为什么要回美国呢?这个时候,她可能会马上有一种戒心,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是说我不爱中国吗?那样整个采访就很难进行下去了。那我们应该怎么问呢,不问为什么,那应该问什么呢,李诞说应该“是什么”。要问事实,而不是问想法,问行为,而不是理由。
这让我想起我们上周刚刚讲的那本《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有四个因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这里的“为什么”其实就是我们非暴力沟通里边的需求。我们每个观察到的行为后面都有伴随着感受,而每一个感受后面都一个需要,这个需要就是最底层的那个为什么也就是目的。我们一般的人,他是很难发觉自己的需要的。所以我们去问的时候,很可能别人不知道怎么回答。另外,就算他知道他的那个需求,他也是很难去直接把这个需求表达出来,就算很亲密的人,他也是不太好意思的去表达他自己的需要,那更何况是初次见面的人,没有建立信任感,为什么要跟你学有说出我的需求呢。冒昧地问为什么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戒心。
如果真要问理由应该怎么问呢?我们可以通过问他的事实,问他的观察,问他的感受,然后去推测他的需求,这样可能会更容易找出来他的真的需求。这像医生看病人,不是直接问病人,你是得了什么病,而是问他最近吃了些什么东西,那里感觉不舒服,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受的。通过这些事实感受,我们来推导、推断,这个人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回到刚才谷爱凌那个例子,我们真的想去探究她要离开中国回美国的原因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是什么”的问题来询问事实与感受:你在中国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你觉得最困难的时候是哪一段日子,你回美国去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说这样去问,再据此去推断,可能会更接近我们想要的答案。
曾国藩日课12条的第六条就是谨言。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要随便说话。即使是脱口秀也不能为了秀自己的口才,秀自己的幽默而对语言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这个也给的我们一些生活中的启示,我们生活中也不要老是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还不做作业,为什么还不起床,为什么老是喜欢玩游戏等等。我们可以通过问是什么来使这个沟通进行的更加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