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是这样,大多时候贪图享乐,极少享受孤独。
外婆门前有棵香樟树,我还是少年的时候,经常坐在门口,就着夕阳的余晖出神地望着它,那是唯一让我觉得漫长的时刻,仿佛在眨眼 天就由白变黑的瞬间。
少年异想天开的关于生活与人生的真谛都了然心中,并且他开始学着想象到的智者的形象在那里踱步。
一直到天边的云彩渐渐暗淡,吃过晚饭,睡了一觉,又落入凡尘,依旧不知所终。
我的大好的年少时光,就这样在我的意象中被我荒废掉,好笑而孤傲。
十三,四岁的时候,幻想着自己与众不同,常常听老师如民灌顶的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所以你要相信你的独一无二。
那时候听到这句话是多么高兴啊,仿佛在这个浩瀚寂寥的宇宙中,终于找到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
就仅仅是这样一句俗不可耐的话,也曾经是少年心中的真理,如太阳一般伟大,一个人沉溺在自己遐想的世界里。
才拥有了前人所说的自由,也是虚无与仓促。人生这样的时间太短,也就在未经逝世那几年。后来想想,那何尝不是我们生命中不带有世俗意义的部分,不可取代,也不容诋毁。
这也是为什么人活得久了,越来越容易想起少年往事,仿佛这么多年白居过喜,不过是晌午坐在家门口,看着白云飘动做过的一场醒不来的梦。
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发现与众不同,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
许多事情都在变化,十三岁时期的单车,十七岁依旧在骑,只是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在风中驰骋的自由。
许多从小信奉的道理,也都随着时日被更多的道理取代,或者否认才缓缓明白。生活并无道理可言。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不过就是我们的人生罢了。
当初以为长得高,一点神姿再挺拔一点,就能够看到更广阔,更新奇的世界,后来发现世界一直都在眼前。至于新奇,无知的眼睛里才有新奇的事物,在日渐浑浊的瞳孔中,仅仅是缺乏热情,世界,不过如此。
是的,世界不过如此。
一个人的世界不过就是它的生活琐碎而重复并且孤独,但并非没有意义,生活忙碌而不知所终,却并非没有意义。
那天从城镇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田野,正式傍晚空旷无人,只有些许草垛爬满了这个季节的蔬菜,田龙整齐划一。
我恍然想去多年前在外地打工回来的表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骑车载着我在他初中生活的那一片城区逛了一圈又一圈,他说他想回来看看,哪里有变化,哪里又留着原来的模样?
他不经意地说着,我也心不在焉地听着,我不明白这些原本存在的地方为什么要挑一个特别的时刻会来观望。
我不明白其中的纪念意义,我不明白他眼里流露出来的期盼与失望。
直到那天,我看到平静无意的田野,心里一阵唏嘘,一个离家多久的人才能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自己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并记得每一块树木,那种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的归宿感。
是多么的渺茫,而就在他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又是多么安稳。
我甚至看到了稻谷成熟的季节,在上一个秋天飞来的候鸟又途经这片天空,而我正站在这片天空下,独自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我明白,这时间许多的期盼来自已经失去的岁月,希望而没有额度,而那颗漂泊的心,不过是要带着遗憾活着。
并且接受这份不可弥补的遗憾的存在,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不断失去,不断得层为由,再不断失去。
可我多多少少在这片失去中看到了一些吸积。在这片田野面前,在这归宿面前,后来的一天,一场磅礴大雨过后,我恍然觉得那棵樟树老了,不是趋于死亡的苍老树木的死亡是很难察觉到的,不过是一个双白溅起的夜晚,第二天就看到它的枯枝败叶在风中摇曳。
它的老仅仅是在深扎着根须的土地上独自矗立的一种孤独,也只是那一瞬,像触电一般。这种感触涌上心头,有种悠然淡出的难受,又是一种释然。
两三年的时间,我从观察自己过渡到观察外,在事物这个阶段漫长而没有生息,只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恍然显现,结果多少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如果此刻的我心中有所怜悯,那这棵不足以洞悉人类感情的树木,倘若拥有了感情,肯定也会怜悯这个正在怜悯它的人,只是树木空心。
多少年过去了,就从我开始认知这个世界都是如此,以后的更多年亦是如此。
它独立孤傲地站在那里,一如许多年前站在它面前的我,不竭于力地吸取着养分,顽强而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无关风花雪月,不论风吹雨打,就仅仅在那里有一棵种子,长成一棵树木。
没有所谓期盼与预想的模样,在及一种可能性中展现在这个世界面前,不曾年轻,也不曾老去。
只是一晃多年过去,我又坐在门口,凝视着它,像一个漂泊多年的浪子,又像是梦中醒来的另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