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前两天看了贾平凹“最新”创作的都市题材小说,《暂坐》,我想我还不会立这样一个题目,写这样一篇文章。在我读它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一人一物;一人便是我自己,一物乃一本书——大名鼎鼎的《红楼梦》!属实说这两本书看似没有什么可比性,更不能相提并论,但我还是仅凭着自己对这两本书的认知和理解硬是把它们联系到了一块儿。
《红楼梦》,我是看过的,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一堆女人(具体几个,我确实没认真数过)的故事,而这部小说的人物设定也与之相近,故事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几个天姿国色的单身女子和一位才华横溢的单身男作家展开的,其中还包括一位国际友人。
按理说,这样的角色的设定和我这个平凡到尘埃里的人没有什么关联,但有些时候有些事情的发生就是这么偶然。首先,小说里的男主是位名作家,而我是名习作者(性别:男)。其次,小说里的男主有好几位国色天香的“妹妹”,而我有好几个蕙质兰心的姐姐;最后,小说里的男主和她们关系甚密,而我与她们相交也算颇多。基于以上三点,不由得我要把现实中的自己和这本书做对比。于是乎,这篇专写姐姐们的文章也就此应运而生了。
首先要提到的这位姐姐算是我生命里的贵人(虽然,她不喜欢被贴这样的标签)。在我习作的初期,她曾给过我很大的鼓励,直至今日,三年有余,她仍旧守候着我,守候着我的文字,同时也守候着我们君子之交的友谊。她曾坦言,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存在,她可能已经“退网”了。所以,对于她我始终都充满着感激和爱。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以为我已经失去了她,所以我写了一篇类似追忆的文章,没想到奇迹就在文章发布之后发生了,她出现了!那一刻,我竟无声地笑了……
说过了一位被我戏称为“忘年交”的姐姐,那么接下来就该说一位被我称之为“农家乐”的姐姐。之所以称她为“农家乐”姐姐,是因为她不爱书本文学,偏爱人间烟火。曾有那么几个时刻,我很后悔认识她,倒不是因为她不爱读书写字,而是她因我而买了好多无用的书,上了好多无用的课,花了好多无用的钱。常言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曾几何时,我也很恼怒她不爱看书,不爱写字,但后来我却慢慢地喜欢上了她给予我的人间烟火,以及她不恼不怒的性格。
说过了两位,其实还有三位。她们三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极优秀的文字创作者,且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而我对她们仨的态度一贯都是敬而观之,她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同样也是圣神的,不容亵渎的。尤其是每当我读过她们的文章,就会发现自己(文字)的不堪。也正是因为这种落差,才让我更愿意与她们亲近,与她们交流。即便只是停留在写作与文字的层面上。
五位姐姐,三种“职能”,五种指教。可以说,我的精神世界并不匮乏,反而略显富裕。与小说中男主的多位“妹妹”相较,我更觉我这五位姐姐的得来不易。我与她们始终都处于若即若离的边缘,说不上哪天,一位或几位姐姐不再出现,而我又不愿过多地打扰,从此我们可能彻底地相忘于江湖,即便他日有缘再见,却也不如最当初来得那么亲切。我明白,总会有这么一天,我会和她们或是她们和我一一作别,也许是悄无声息的,也可能是大张旗鼓的。但不论是哪一种,总也避免不了一个事实的呈现——我们终将成为彼此的过客。如果人生可回头,我宁愿化作一粒尘埃,不再涉足人间半步,不再贪恋人间半分。
人生虽然很短暂,痛苦却很漫长,有时会长到你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感受,去稀释,去做到真正的无所谓。
前两天母亲给我推了一个女孩的微信,在我决定要加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背叛,那是一种来自心底最深处的呼喊,可我又能怎样?!我总不能守着一盏枯灯坐等天亮吧,我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虽然这个过程会很痛苦。
似乎我就是这样一个“多情”到怀疑人生的人,可我又能如何?我就是这样一个习惯于感恩的人,而我也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这一点我与佛很相像。所以,有时我也会觉得自己很佛系。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实,我也一样。这并非是我高尚,而是我内心需要这样的安宁。我曾有过的所有经历都在告诉我,唯有内心的安宁,才能做到人生的宠辱不惊。
关于我和我的姐姐们,我能言的,可言的也就这些。虽然不多,却也足够了。我们的相识源于一次次的偶然,我们的相离必将是源于一次次的必然。人生恍如惊梦,我们谁都无需过于清醒。拥有是种本能,失去才是本真。珍惜时下,感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