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苦难的开端
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经济也处于极度匮乏的境地,地处偏远的农村更是如此,村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那个年代生产力低下,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口号:人多力量大,人们也没有节育的观念,导致每个家庭都普遍有10多个小孩的出生,我的奶奶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家中姐妹众多,上头有两个姐姐,下头还有一个妹妹和七个弟弟。那是个粮食极度短缺的年月,饥饿如影随形,随着孩子的不断到来,本就不多的生活物资更加紧张,无疑让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贫穷像枷锁般紧紧锁住这个家。
父母为了能让几个孩子活下去,无奈之下做出了痛苦的抉择,将四个女儿送人抚养。奶奶作为二女儿,被宋郎中夫妇领走,并取名叫宋丛秀。宋郎中夫妇多年未育,本以为奶奶的到来会给这个家带来欢乐与温馨,然而事与愿违。夫妇俩性格火爆、脾气怪异,或许是生活的不如意积攒成了满心的怨怼,这些负面情绪都发泄在了奶奶身上,年幼的她在打骂声中战战兢兢地成长,那些日子里,奶奶小小的身躯上满是伤痕,心也被恐惧和孤独填满。
第二章:成长的阴霾
在宋郎中家,奶奶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所有的家务。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干活,洗衣做饭、打扫庭院、上山采药,稍有差错便是一顿打骂。夏日炽热的阳光下,她汗流浃背地在田间除草,稚嫩的双手被磨得满是血泡;冬日凛冽的寒风中,她在冰冷的河边洗衣,双腿冻得麻木失去知觉。可即便她已经如此努力的干活,也逃脱不了养父母那如尖刀一样的咒骂,好几次,她实在忍无可忍,偷偷跑回亲生父母家中,不出所料,没多久又被养父母抓回去打骂得更加厉害。虽然生活如此艰辛,奶奶还是顽强地长大了,出落成一个眉眼清秀却眼神忧郁的姑娘。
转眼就到了18 岁,正是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时候,而奶奶却没有自由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当时奶奶和隔壁村的萧家长子互生情愫,正在两个人沉迷于美好的爱情当中的时候,现实当即给了两人当头一棒,宋郎中夫妇为了延续香火,招了黄生入赘(也就是我的爷爷)。黄生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或许是因为入赘的缘故,心中也憋着一股闷气,对奶奶没有丝毫的怜惜与疼爱。新婚之夜,两人相对无言,只有烛火在黑暗中摇曳,似是在叹息这无奈的命运。
第三章:婚姻的泥沼
婚后的日子充满了争吵与嫌恶。黄生心中始终消除不了作为上门女婿的羞耻感,奶奶也因为被养父母棒打鸳鸯逼迫嫁给一个毫无感情基础的男人而心中生怨,加上奶奶和黄生性格不合,在生活的琐碎中矛盾不断升级。为了一点柴米油盐的小事就能吵得不可开交,家里的锅碗瓢盆时常成为他们发泄怒火的工具。对养父母的怨气,加上婚后夫妻感情不合,长得如花似玉的奶奶严重逐渐蒙上了一层阴霾,心中的怨怼也化为话语中的利剑,加上从小没被善待的悲哀,化成满身的戾气,开始变的越来越狂躁,稍有不顺便对爷爷咒骂不断,爷爷本就脆弱的自尊心,在奶奶的一次次言语伤害中逐渐的崩塌,为了找到情绪的出口,他开始变的放荡,也许是为了报复奶奶,也许是想弥补童年缺爱的遗憾,爷爷几乎和同村所有认识的女性,特别是奶奶身边亲近的女性都有过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这无疑让狂躁的奶奶几乎崩溃,当她亲眼撞破自己的丈夫和昔日的好姐妹在房间亲热的时候,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拿着鞋底当着全村所有人的面疯狂的抽打爷爷,爷爷在众人的劝解声中无奈回父母兄弟家中躲了起来……。
可即使夫妻两感情剑拔弩张,他们一生中还是共同孕育了4子1女,其中女儿因为看管不周,在刚会走路的时候,不慎掉入河里淹死了,家中就剩下4个儿子和爷爷奶奶夫妻两,还有养父母共同生活。我爸爸作为家里第一个出生的长子,独得姥姥姥爷的宠爱,无论去哪里,恨不得拿根绳子栓在裤腰带上随身照看,在家中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依然偷偷把仅剩的一点粮食给爸爸吃,逐渐让爸爸养成了唯我独尊,好吃懒做的性格。
因为爷爷奶奶关系紧张,生活中总是针尖对麦芒,因为一点小事便可以吵得不可开交。随着姥姥姥爷的去世,家中经济便一落千丈,四个儿子也无心学习,干脆辍学出门打工去了。
因为姥姥姥爷生前行医的关系,卫生院很多人和爷爷奶奶认识,有一次碰巧要招一个女性给卫生院做饭,首先便想到了奶奶,不仅每个月有不错的收入,退休了还能领退休工资,这无疑是美差,大家挤破脑袋都想要,结果爷爷知道奶奶去给卫生院做饭了,立刻打电话让奶奶辞职回家,不然就闹到卫生院去了,无奈这份美差只能不了了之了。
爷爷奶奶为了给这个家谋一个出路,让爸爸去拜了镇上有名的医生当师傅学起了中医,不久又托关系让他到乡村卫生院当见习生。可是生性懒惰的他,加上姥姥姥爷的离世让他精神上受到一定的打击,生活毫无动力,不仅荒废了学业,由爷爷奶奶给他张罗娶的亲婚后也因为夫妻感情不和,时常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生下我1年后妈妈也离家出走了,自此再也没回来……。
眼看爸爸这条线没指望了,爷爷奶奶便盘算着让二儿子学开车,看能不能成功。结果二儿子因为缺乏处事能力,导致拉客拉货也收不上钱,没过几年,那辆车也被搁在角落荒废了。
爷爷奶奶望着日益凋敝的情景,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也不再指望其他儿子能有什么出息了。
奶奶望着邻居们的楼房盖了一层又一层,每天被邻居家墙上的瓷砖晃着眼,开始抱怨儿子没用,没给她争气,在三儿子15岁出去打工第1年,过年的时候打电话给家里说没赚到钱不好意思回来过年,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咬牙切齿的说:“没赚到钱就别回这个家了”,果然这一年三儿子没回来,过了几个月寄回来一包衣服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
农村旧时的人就是这样,小时候跟父母犟,结婚了跟爱人犟,做父母了跟儿女犟,一辈子的时间就浪费在跟身边的人“犟”了。爷爷在家的时候奶奶是断不会“帮他”干活的,比如田里刚冒尖的稻穗长虫了,爷爷嫌农药贵没买,奶奶看到了也只是撇撇嘴,板着脸不说话,用她的话说就是那不是她的事;夏天稻田因为干旱裂了一条条地缝,爷爷不想花钱抽水,奶奶也只是拉着脸静静的看着,那也不是她的事;田里的菜该浇水了,爷爷身体不舒服躺床上,任凭奶奶如何厉声咒骂也纹丝不动,奶奶也不会挑快要溢出来的尿去浇菜,因为那也不是她的事……。
果不其然,当布谷鸟吹响丰收的号角一声声催促大家收割稻谷的时候,爷爷奶奶望着满田的杂草寻找希望之穗,良久后也只能对着杂草丛生的田地叹一口气,然后在别人收割机的轰鸣声中在稻田里点一把火把一亩一亩的“失望”燃烧殆尽。
哪怕生活再无趣和无聊,爷爷对音乐的喜爱从来没变过。年轻时在戏班以吹唢呐为生,生了一场病以后口角歪斜,导致再也吹不响唢呐了。即使如此,体内的音乐细胞也依旧随着血液沸腾,渐渐的爷爷无师自通学会了电子琴,他又开始抱着他的琴在戏班里出现,这也给了他在窒息的婚姻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我从1岁就在外婆家抚养,4岁的时候家里人把我接回去了,从此我便卷进了爷爷奶奶互相怨恨的漩涡之中。小时候不懂事,只知道吃喝玩乐,渐渐懂事后便开始体会到不幸家庭带来的苦涩了。我常常因为他们俩的矛盾左右为难,也常常因为无法很好的周旋两个人之间而腹背受敌。奶奶对我的要求就是得为家庭分担家务劳动,不然将承受她恶狠狠的目光和咬牙切齿的“咒骂”。我时常看到奶奶对着来家里闲聊的邻居泪眼婆娑,哽咽着诉说幼小时被养父母虐待的苦楚,一直人生不能自主选择的怨恨,可是,彼时的她,何尝不是她养父母的“翻版”,人终究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这句话在此刻具象化了。
多年以后,我努力学习,试图摆脱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也时常反省自己,千万别活成父母那样,甚至爷爷奶奶那样,可是,当我也成了父母,面对哭闹不止,日夜折腾的孩子的时候,我也下意识的咬牙切齿的吼叫起来,下一刻我像从梦中惊醒一般,发现自己同小时候的奶奶是如此的相似,我还是从心底里告诫自己:千万别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悲剧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人性的自私,带着心有余悸,我再次翻开《百年孤独》这本书,看到布恩迪亚家族世代相传的孤独宿命,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话:或许只有爱才是解决孤独的一剂良药,而自私和贪婪只会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