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读题目是你总犯这个错误,怪不得一直没成功。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本可以”,失败了又如何,最起码自己尝试过,为了目标努力奋斗过,而“我本可以”又如何,在一开始就切切底底地输了。
但是人类不甘心啊,要为“我本可以最后却没尝试”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于是,“借口”大人就被请出来了。
今天就针对三个“借口症”进行诊断并提供解决方案。
1.智力“借口症”
成功者通常被人们塑造成聪明的形象,如果谁要说哪个成功者不聪明,人们往往有个反弹式的思想:如果他不聪明,怎么会成功呢?
因此,很多人心里都有“智商崇拜”,但事实上,智商,尤其是智力测试里的智商分数,是不是对成功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呢?
《异类》是马尔科姆讲的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里面提到:
一个人的IQ得分越高,确实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资收入也越高,寿命更长,不过这种关联只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是有效的,一旦智商超过了某个阈值,比如120,更高的智商就不能同比转化为更多的现实优势。
也就是说一个智商200的人,并不意味着比智商150的人聪明三分之一,所有人类的尖端研究,这两个人都是足以胜任的。
再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比如男性的身高,150和180厘米当然有很大差别,但只要过了一个阈值,比如170厘米,那么人们会对他的其他特质更为关注,比如长相是否帅气、是否多金、是否有幽默感等。
的确,如果要得诺贝尔奖,你需要一定的智商打底,弱智应该是没有办法得诺贝尔奖的。
但到了一定的门槛就足够用了,再往上就不会同比增加你的成功概率,相反,这时候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变得更大。
当一个人的智商达到了一定门槛,那么智商的绝对值将不再起太大的作用;同样的,一个人的智商只要不到达“低”的门槛,他也能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去补足和高智商们的智力差距。
所以当你下次再拿“人家聪明,人家智商高,我可不行”当借口时,我真的只能呵呵了。
只要你不傻,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智商更重要。
2.运气“借口证”
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我们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越努力越幸运。
凡事必有因果,看到别人幸运的一面,一定要分析别人努力的一面。
3.年龄“借口证”
年龄只是个数字,人生不设限。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世界上最老的体操运动员,90多岁的老奶奶约翰娜·奎阿斯,仍旧能够轻盈优雅地进行体操表演。
90多岁,仍然有这样的状态,那是发自内心的力量与活力。
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