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晨,前往游览统景小三峡。出门时,雨竟越来越密,道旁树的枝叶上水珠晶莹欲滴,地上湿漉漉的,点缀了好些落叶,远山云雾缭绕,空气湿润而清新。雨中览胜当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去小码头乘船,必过一个石桥,那石桥年代定不久远,但仍难掩古朴。桥下一帘瀑布,溪流潺潺,颇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其实如此景致并不特别,好多地方都有,然而大凡风景,必是人眼中心里的风景,觉着美便是美了,心里自然就有了赞叹。有如此感触,那密密匝匝的雨也就显得温柔可人了。
过石桥行百来米,就到了河边的小码头,从这里乘船上溯,便是小三峡。河名温塘,长约五公里,宽约三四十米,触水微温。我坐在船头,逆流而上,两岸山石虽不高峻,却嶙峋怪异扑面而来,风夹细雨,吹面而寒。两岸翠竹,蓊蓊郁郁,绿水青山,河道蜿蜒,常有峰回路转之感。
船行不久,便到桶井峡,桶井峡在1945年后便改名统景峡。峡边有猴山,弃舟登岸,就有大小猕猴眼巴巴上前,游客纷纷投食。猴们已是见惯不惊,毫不怕人,呼啸腾挪,挖耳挠腮。有小孩力弱,食物投到了水边,便有小猴飞快的跃向水边捞了,动作敏捷,天真可掬,让人忍俊不禁。
过统景峡,穿老鹰峡,便来到船行的终点。河面变得狭窄,再往上则是溶洞和暗河。暗河出来至此则靠竹排通行。下船,沿石板小路而上,两旁乡民摆放了些豆腐脑和酸辣粉竹筒饭之类小吃叫卖,也有叫卖山里挖来的蕨菜、灯笼花(蒲公英)、侧耳根(鱼腥草)的。放眼是一片桃树林,往里则是水杉林。许是风雨的缘故,那桃花大多凋零了,有的只剩枝头一抹残红,而林间则落英缤纷,不由得让人吟哦“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之句。经过桃树林,沿河边碎石铺成的小路蜿蜒而上,但见层层叠叠的蓼叶傍了河岸,一片森森绿意,映着一溪碧水,满目翠玉。竹筏缓缓而下,透着几分悠闲。
且行且停,不一会就到了感应洞。洞内暗河就是温塘河水的源头了。洞口有船送游人进去探幽,进洞后暖意融融,洞里怪石兀立,各具形态,钟乳倒悬,触手可及。好些钟乳都有着美好的名字,“青蛙望月”、“象鼻搭桥”等等,乍看还真是惟妙惟肖,不禁赞叹造化的鬼斧神工来。往里,船不能行,沿洞壁开凿的小路猫腰前行,直到游客止步的提示。扶栏探身望去,里面黑黢黢的,似隐藏无数奥妙,可我终无胆量继续前进,颇类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感受,险奇之景必在人迹罕至处。
出感应洞,左转拾级而上,便是如佛洞了。此洞想是开发较晚,且洞内人工痕迹太过,反失了本真。其三界之说,也不过是借机穿凿附会,故草草看过,无甚记述。
原路而返,已是正午,雨后初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