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笔记】
这篇笔记,我想聊聊读书。读书,应该是一个老话题了,很多的书籍、文章都在讲读书的方法,无论是速读还是精读,方法很多。对于读书小白而言,目不暇接啊!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法还是要回归到读书最根本的根源:读书的目的。贪求数量、追求热门,这些都只是舍本逐末的虚荣而已。读书,是消化、运用、实践,“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的这四个字点出了其中精髓。
对书的理解,才是消化,理解不仅仅是作者对书的表达,更多的是作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感触。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才最让人印象深刻。
我曾经对读书有过深深地误解,我认为读书,需要把作者的每个意图、所有的思想都需要领会。可是,然后呢?读书和恋爱是一个道理,没感觉就是没感觉,强行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是催化不出情感的。爱情,需要感觉,读书也需要感觉,这种感觉叫做感性。
我们的潜意识,是一个没有思维的过程,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的感觉,这是我们大脑的天性,同时这个潜意识处理速度极快,能极其敏锐地感知不易察觉的信息,这是大脑潜意识的另一种功能,感性。
成甲《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了一种“熔断读书法”,就是一旦对书中的内容有启发,就立刻触发熔断机制,马上停下来,围绕这个触发点进行思考。可以再这几个方面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能让我有启发?”
“能否把这个启发点用在不同的事情上,选取三个点?”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点?”
有发散,有链接,有例证,这样的启发或许比多读几本书更有作用。这些感触和启发可能根本不是书中的要点,甚至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但却是属于我们读者自己的东西。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如果能够把这种启发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用输出加深读书印象。
曾经有过一个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传说,说先生拥有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不管什么书,只要读过一遍就能记住,所以钱钟书在家中从不藏书,他只要读书就去图书馆,读了之后回家慢慢背着玩就行了。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半真半假。家中没有多少藏书是真的,但是如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却是言过其实了。钱鍾书先生的秘诀在于笔记,先生一生一共记了300多本的笔记本。杨绛先生回忆,先生记笔记的时间比读书的时间更多,他的笔记不仅仅有摘抄的原文,更多的是他对读书和思考的记录。
而这些读书和思考的记录,也成就了他的《管锥编》。而读书和思考的经历,就是用理性思考的过程,读书的时候,一旦对某一点有启发,便随时将其记录,而这个启发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这灵感就是来自于我们的感性。
高手的学习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凭感觉”能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如果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困难,其实没办法让我们产生“感觉”,对二者或许根本无法产生任何兴趣。所以说,感性的读书,才能让自己有继续思考和探究的动力。
最好的读书方法,在读完整本书的几天后,在问问自己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抓住这个触动点去联想,去实践,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而本文就是循着这个方法产生的文章,在阅读《认知驱动》的过程中,书中讲述的是潜意识中的感性对学习、人生目标的作用,从而触动了我对读书的思考。全篇下来,虽然不一定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但对感性和读书的理解,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写到这里,我终于找到了一直坚持写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凭感性寻找书中让我有“感觉”的部分,再通过笔记的思考把这部分的理解进行完善和发散,最终成文,收获属于我自己!
(本文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