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轻人在成为自己的路上,都走过弯路。24岁到36岁这段时间,错过的总是多过得到的;遗憾总是大于收获。绝大多数人放弃了,成为名利驱动的人。但是,总有少数人,坚持走到底,成为内在动机驱动的人。
序1:认知尺度——探索心智宇宙的望远镜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阐释“成长型心智”“固定型心智”时,把心智模式比喻成我们时刻戴着的一副眼镜,你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决定着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那么,如果说心智模式代表了眼镜的类型,那么一个人的认知尺度就代表着其镜片的度数——同样是望远镜,徕卡和哈勃看到的景象可截然不同。
利用时间的复利效应,坚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终身学习,实现跃迁式发展。对创造者来说,大时间周期正是他们思想品位审美的放大器。
高手不但善于通过时空变形来优化决策,还善于利用科学工具来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提高效率。
地域、行业、场景、年龄、学科背景、个人经历……人都会受到所在尺度的束缚,一旦将思考尺度抽象变形,无穷大或无穷小,往往会收获新的价值。要是你早知道自己不会失败,你会尝试做什么?正是这些极端化的大问题,让我们一次次打破时空藩篱,拓宽与外界的接口,进入更大的世界。
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大问题,从异类的视角,获得全新的发现。
序2:用科学拓展你的认知尺度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认知升级在这个时代,喧嚣一时。越来越流行的“认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认知指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概念、推理或想象)获取知识。
今天市面上流行的认知一词,在知识焦虑时代被广泛使用,大大泛化了它的原意。比如,你能看到以下几种常见用法。
第一种是成功学。试图把成功原因都总结为认知,这类常见用法有重建认知、认知迭代、认知突围与认知升级。只要你不断重建认知、认知迭代,你就能认知突围与认知升级。
既然人生一切不如意都是因为存在认知瓶颈,那么就顺理成章有了第二种用法:知识付费。为了认知突围,我们需要不断购买那些能帮助自己升级认知的灵丹妙药。你的知识体系不好,是因为你没有学习我的认知方法论;你的思维习惯不好,因此需要参加我的认知训练营。
殊不知,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已说过:“所谓智术师,不就是用批发或者零售的方式经营精神食粮的人吗?”柏拉图劝众人:“我的朋友,赶快停止吧,不要把你最贵重的财产拿去赌博,因为购买知识的冒险性比购买酒肉大得多。”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心智的学科,它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有6个母亲: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与神经科学。
这就是我理解的认知升级——从科学出发,掌握更多有助理解世界真相的知识,逃离焦虑,远离功利,求真第一。
正如书名《认知尺度》暗示的一样,作者们反复从时空尺度、思维尺度、人生尺度等不同认知尺度,弹奏四个认知科学主题协奏曲。
① 具身认知——深入一线,去现场感受。
② 认知学徒——成为认知学徒是最快速的成长方式。
认知科学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做学徒,你才能从非常低的起点,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核心学界。
在今天,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最佳的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景中学习。普通人想进入一个领域,有效方法是直接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围绕重要成员,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③ 时空认知。我们常常高估人性,却低估环境的复杂度。改变对时空的认知,你极可能会步入大大不同的一个世界。
④ 社会认知——重新思考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