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们的第一要素。要是没有健康的身体,别的什么财富、事业等等都是零。进入惊蛰,万物复苏,包括有害的病菌。微生物同样也开始活动,我们要防止有害病菌的侵袭,首先要增加我们的免疫能力,最好能够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适当的进行一些饮食、药物的养生。
古人还有“春捂秋冻”之说,就是说进入春天,天气渐渐转暖,减衣服要慢一些,千万不要感到天一热,马上把厚衣服脱掉,这样非常容易感冒或感染流行疾病。特别是老年朋友们,面对忽冷忽热的天气,多穿点衣服,热点不怕,我们的祖先已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养生经验,一定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健康。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春日的暖阳普照,朋友们,行动起来吧,用积极阳光的心态、缜密有序的行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蓬勃向上!
惊蛰二月节坐功图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
运:主厥阴初气。
时:配手阳明大肠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头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
治病:腰膂肺胃蕴积邪毒、目黄口干、鼽(音qiú,鼻子堵塞不通)衄(音nǜ,鼻孔出血)、喉痹(音bì,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疼痛或麻木的病)、面肿、暴哑、头风、牙宣、目暗羞明、鼻不闻臭、遍身疙瘩悉治。
惊蛰节气如何养生
惊蛰是继立春、雨水之后天气继续变暖的节点。在天,则表现于气候变暖,雷火始见;在地,则表现于大部分的植物都开始抽绿,昆虫都结束冬眠开始出来活动;在人,则表现于阳气由冬天的蛰伏于肾水之中封藏状态变为肝木之阳气升发状态。
道医学认为,春天人体肝阳之气上升,养生应顺应阳气升发,应特别注重养护肝脏。
惊蛰时节人体阳气虽然已经开始转盛但还没有达到巅峰状态,外界的寒气也还未完全退去,所以此时的“春捂”也相当重要。在疾病预防方面要注意抵御外寒。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春天的三个月,万物复苏,应当早卧早起,悠然地缓步行走,减少杀伐,多付出——“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勿生气、发怒,以应春天生发之气。
由此可以看出,惊蛰时节养生应该是在天气好的时候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活动,切忌过度劳累。活动或锻炼的时间也以午时前后(中午11点到13点)比较合适,因为此时外界阳气较为旺盛,其一能补充人体的阳气,其二感受风寒之邪的概率也会减少。
惊蛰春雷乍动,气温回暖,阳气渐升。养生要顺应天时,是自身的阳气、精神、情志也像现在自然界的万物一般舒展畅达,充满生机。养生重在生发养护阳气,培补正气。但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在这个时节大家不仅应重视“春捂”,还需早睡早起,以解春困,同时增强体质,抵御疾病。
惊蛰各种小虫子也醒了,起居上要注意防过敏。
1
疏肝养气做拉伸
日常伏案工作,可以隔一小时起来做做。这个动作可以拉伸两侧的肝胆经络,对精神压力大的上班族有很好的减压、降火功效。
站起来,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手臂伸直,紧贴双耳,腰往左侧弯到极限,感觉整个脊椎向左侧拉伸,好像风吹过大树。保持这个伸展的姿势15秒,放松,再换到右侧,同样保持15秒钟。
呼吸要缓慢而且有节奏,做伸展时不可以闭气。如果你发现伸展的姿势让你不能自然呼吸,那就不是真正的放松,记得把身体往回调一点,好恢复正常呼吸。
2
补充阳气晒后背
经常晒太阳是最简单的从自然中获得阳气的方法。
晒后背30分钟。可在中午下午时段,背对太阳晒后背及命门穴,如果衣服较厚可将衣服往上掀起,露出命门,同时做深呼吸,让阳气从口鼻和命门进入人体。
3
眺望远方护眼睛
看看远处一棵绿色的树,是保护视力很好的方法。大脑皮质和眼睛的视网膜组织比较适应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适中的绿色,远眺又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既要有眼睛上的远眺,也要有心理上的远眺。
学习或工作之后,倚在窗口看看远处一棵绿色的树,5~10分钟。紧张的神经顿时放松,眼睛的疲劳也会很快就消失了。忽略掉过去的烦心事,朝向着未来的目标吧。
4
惊蛰养肝先注重睡眠
保持充足的睡眠状态有益于养肝。道医认为,肝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藏血。一部分滋养肝脏以保证自身功能的发挥,一部分调节全身血量。若滋养肝脏的血液不足,人就会感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凌晨时分,肝的气血最旺,正是养气血的最佳时机。因此,睡眠是最好的养肝方式。
常熬夜至凌晨方才入睡?这才是对肝脏的伤害极大的!保证睡眠质量最佳,您最好在晚上10点以前入睡;对于晚上睡不着的人,可适当午休作为补充。
5
惊蛰养肝需调节饮食
惊蛰时节,天气变暖,饮食上以清肝降火旺为主,应选择清淡,少食油腻的食物。可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蔬菜水果中,菠菜、芹菜、苦瓜、木耳、油菜等可清热去火;也可多食山药、莲子等,有滋阴补肾、健脾胃的作用。这时节气候干燥,人易感冒咳嗽,应多吃梨,有润肺止咳、清热的效果。
6
着装宜捂不宜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也就是气候刚转暖的时候,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
“春捂”并非盲目地多穿衣服,而要“捂”,尤其需要保护这些部位:背、腰、腹、足底。
01. 背部:背部关系到人的脊椎和背部经络,与心肺想通,如不保护好,容易让风寒之邪透过背部侵入,引发疾病,多穿一件背心就能很好地保护背部。
02. 腰腹部:同时,不能忽视腰腹部位的保暖,腹部特别是肚脐不能受寒,由于这个部位特别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一旦受凉,腹痛、腹泻便在所难免。
03. 足底:另外,下身的保暖工作要做得更好。通常人体的下半部血液循环要比上班部差,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特别是膝盖。
而道医还有“寒从足下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足部位于人躯体的末端,血液供应少且皮肤薄,因此保暖能力差,脚掌易受凉,这也会造成寒邪容易入侵,导致疾病。
总之,“春捂”应掌握好尺度,“捂”过头了也不好。
7
饮食要多甜少酸
春天是一年之始,年初身体没有调养好,到了中午、年尾就会生病。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味甘,以养脾气。”春天对应的是肝,肝气旺会伤脾,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饮食调养既要根据节气变化,考虑每个人的体质,又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适当多吃温补阳气、抑肝养脾的食物。
01. 吃梨:因此,惊蛰时节要注意多吃甜、少吃酸来养脾。我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者性寒、味甘,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且富含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
在惊蛰气候仍然比较干燥,细菌开始活动繁殖,易使人们患呼吸道疾病的情况下,特别适合食用。但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会反伤脾胃。
02. 时令瓜果蔬菜:另外,大家还可以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多吃蔬菜,以韭菜、菠菜、荠菜为宜。
8
运动巧健身,慎防风
惊蛰时节,生机盎然,人体阳气上升,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
具体来讲,人们不只是简单地动起来,还应各种运动相结合。比如慢跑、打球,锻炼身体四肢;下棋、打牌,锻炼头脑清醒;听音乐、唱歌,愉悦一下内心。全身心地动起来,不知不觉间,气血便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健康无恙。
平时按揉三个穴位,以提高身体低于病邪的能力。
01. 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可治疗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发烧
02. 足三里穴: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处,调和脾胃、补气养血、清热化湿
03. 太冲穴:脚背上大拇指和地2趾间往后约3指宽处,平肝息风、活血通络、明目解热
道医讲“风以百病之长”,惊蛰后虽气温明显回暖,但阴寒未尽,早晚温差大,所以应注意流行疾病的预防。
做好以下三点,谨防生病:
1、多开窗通风;
2、避免急躁、易怒情绪,保持心平气和,养肝护肝最关键;
3、早睡早起,避免高血压、中风、心梗等疾病。
9
春季宜多食枸杞
枸杞入肝经,能补血,入肾经,能滋阴,是平补阴阳的好东西。30岁以下的人,多少岁就吃多少粒,年龄大的每次吃三四十粒即可。年轻人火力壮,最好用水煮,可让枸杞药性有沉降之力,能补到肝肾里,既补得踏实又不会上火。
吃枸杞要把水和枸杞果都吃了才好。眼睛干涩、疲劳精力不济时可以吃一段时间。春天其实不需要特别补什么,脾胃和畅、气血流通就是最合适的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