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元旦是一年之始,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多年来,我除了上班、锻炼、周末做家务,我的时光大多数在读书、写作里度过的。择一事,终一生,一辈子与优美的方块字打交道,夫复何求?
现代人都知道元旦是公历1月1日,但古代的元旦则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也叫元日。彼时并无公历概念。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得明白,放鞭炮、换桃符,全是过年的行为。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中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公元纪年制度。《人民日报》从1950年1月1日开始,发表社论,元旦社论成为人民日报的标配和标志。
如果把节日分个三六九等的话,那么元旦在中国人的节日中只能居于中游位置。它比不上火爆的除夕,也比不上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从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的天数上也是中游,春节、国庆节3天;元旦与清明、劳动节、中秋节一样是1天;青年节,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青年放假半天,妇女节,女职工休假半天。
中国的老百姓似乎更喜欢过那些只属于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们除了伴有神话传说外,还演绎出了一种饮食文化,如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等。这些经典性吃食的节日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也让古代诗人吟咏中秋和元宵的诗作多于对元旦的歌咏,足见元旦在中国的节日中的地位。
元旦是个世界性的节日,可以说是全球都关注的。它也是个平等的节日,无论你何种国籍、种族、信仰,元旦都不会把你却之门外。比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的当地时间1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1月1日18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举行。这一天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不管人们对元旦的态度如何,它都会如约而至。
有些节日只是部分公民享有放假“特权”,比如“三八”“五四”“八一”,虽然只有半天假,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同样重要。儿童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表达的是社会关爱情怀。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医师节等是对一种特殊职业的致敬。情人节则具有甜蜜的“私人订制”性质,范围仅限于情侣双方——未见得卿卿我我,但那种仪式感不能含糊。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以扫墓、祭祖活动怀念亲人。
全球化时代,随着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流入,中国节庆文化景观更加复杂和多元。比较特殊的是愚人节,常常给“捉弄爱好者”提供一个小小恶搞的机会,让人哭笑不得。1993年愚人节当天,中国青年报就做过“假新闻”尝试。据当时中青报社会版的编辑杨浪回忆:愚人节特刊见报后,舆论大哗,他也因此背了处分。随后不久,杨浪离开中青报参与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运作。此游戏规则总能引出许多笑话,也容易因当事人操作尺度过大而引起公众恐慌,或衍生成某类传言,于是便有约定俗成,玩笑应截止在当日中午12点。
有的节日,不知不觉、不邀自来,款款对号入座,悠悠与我相伴。比如“重阳节”,亦称“老人节”,已经朝我走来,我已被“验明正身”,进入银发一族。
小时候盼过节,长大后怕过节。这个世界,大大小小的节日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它会如约而至,生活因而有序,因而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