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刊】
一个老太太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雨伞的,二女儿嫁给了卖草帽的。
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这么大的太阳,雨伞不好卖啊,大女儿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了。”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儿:“这么大的雨,我二丫头的草帽咋卖得出去咧。”所以无论晴天还是阴天,老太太总是愁眉苦脸。后来,有一个智慧的和尚听了老太太的担忧,劝慰道:“老人家你应该高兴才是。你这样想,雨天你家大女儿的伞就好卖了,晴天你二女儿的草帽生意就会很好。”老太太一想,是啊,从此再也不担忧了。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大多数人遇事喜欢钻牛角尖,把自己绕到死胡同里。这是因为大家都是习惯性地从单一角度看问题。
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他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
这里有一个故事,故事中的罗斯福就是能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
193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去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要太在意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了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我庆幸的是作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最方便和最习惯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比如站在最方便的地方,自然取景,咔嚓一声,就认为自己记录下了全部。
自古名言“日久见人心”,因为相处时间久了,就可以在各种场景下多维度的观察一个人,观察他生气的样子,高兴的时候,愤怒的状态。那些习惯从单一视角去看认识的人,往往都比较单纯,也有更容易受伤。
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多角度认知事物的意识。他们对自己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与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反观那些学识或修养高的人,他们表达观点是通常非常谨慎,常用“也许”“可能“等来表达,这真不是他们故意谦虚,而是因为懂得越多看到的视角越多,就越知道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无法把事情描述清楚。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视角多元的人,表现的更为智慧,平和和包容。
同一视角不同的人拍出来的照片也会有不同。就象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到同一个问题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上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些人成年后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因为看不惯老一辈人的言论习惯,接受不了他们对自己的关爱与干涉,很多儿媳跟婆婆也不和睦,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矛盾不断。
或许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相机不同,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他们其实并不是诚心作对,甚至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相机比他们更高级,可以向下兼容他们的意思,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高清的照片,耐心的向他们讲解什么才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对方拍出的东西很糟糕。毕竟低层次的事物不会也不能向上兼容,但是,让他们不断升级倒是有可能。
好的摄影师总能找到更好的视角,他们更善于移动自己,最后选一个最佳视角。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只是有的人面对不好的事物时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略其他不足之处。
注重培养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我们常常意气用事,缺少自我审视,时间长了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生气,遵守下面几个原则,自己却能够摆脱单一视角的限制,成为生活的摄影大师。
一是多多移动。多多移动你的相机机会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到问题,比如设身处地的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如果。陷入悲伤难以自拔,那就要假设自己处于10年之后,用未来的视角反观现在,你就会发现当下的悲伤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善于学习。要多学习,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很多优秀的书籍和文章都展现了作者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
三是开放。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而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的下来。
四是多寻求帮助。当我们情绪问题或工作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不要一个人闷头苦想,要学会主动寻求外部的帮助,这就是借助他人的多维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
五是多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会提升我们体内多巴胺的水平,而多巴胺对于创造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来说都很重要,不仅能帮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走出来,也能引导大脑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或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六是常反思。可以通过反思写作带来一次心灵的很释放,每当心情郁闷,无法爬起的时候,打开电脑,把心中的烦恼全部打出来,说的过程当中自已往往就释然了。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笔或键盘都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多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