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河故人》有感(内含剧情梗概)
51岁的沈涛屹立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闭上了眼,脑中回响起了上个世纪小舞厅中的“时髦”旋律,在这片黄土地上恣意的舞动,影片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我的嘴角微微的上扬,起身轻轻地鼓了几下掌,心中默默念到:“贾樟柯啊贾樟柯,谢谢你”。就头也不回的离开影院了。离开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眼眶似乎酸酸的,嘴根的咬肌似乎也是绷紧的怎么也松不下来,胸口似乎嵌着一块并不那么坚硬沉重却也一点也不轻松的大板,走着走着,好像突然又想到了很多,眼泪哗的…就流了下来。那么到底想到了什么呢?似乎却又什么都说不出来,笑了笑,赶紧回到家,写下这些字。
这是个好看的故事么?我不知道,影片按照时间节点分为了三个篇章,依然是贾樟柯风格的、极具现实感的、一点也不复杂的故事:
1999年:这是山西的一个小县城,本为好兄弟的晋生和梁子,都爱着女主角涛儿,经过一番波折,涛儿选择和煤老板晋生在一起,收到婚礼喜帖的煤矿工人梁子一气之下远离家乡,并声称再也不会回来,涛儿望着梁子离去的背影,流着泪却又无能为力…
2014年:长期井下劳作的梁子得了肺癌,带着爱人孩子回到了山西老家,经济状况窘迫的梁子并没有太多的亲戚朋友给予支持(不然也不会背井离乡15年),他也不愿去联系涛儿,住不起医院的他无计可施,准备静静的在家中等待离去的那一天。
梁子的爱人找到了经济能力充足的涛儿。涛儿来到梁子面前,轻轻的一句——“回来了也不说一声。”就让两位老友化解了尴尬,涛儿也给了梁子经济上的支持,只是…似乎最终也并不能改变什么。
这些年,涛儿过的也并不算好,婚后与晋生有了一个儿子,晋生给儿子取名“张到乐”,意为要为儿子赚很多很多的Dollars。但是后来离婚了,儿子也判给了晋生,生意越做越大的晋生已经定居到上海投身金融业,作为亲生母亲的涛儿也难见儿子一面。
2015年:涛儿的老父亲突然去世,痛苦的涛儿让晋生把儿子送回山西,参加姥爷的葬礼。年幼的到乐明显并不适应老家的环境,但是也在寥寥数日的陪伴中和亲生母亲逐渐有了感情,也和他的父辈们一样爱上了涛儿亲手包的饺子。涛儿无意中得知晋生全家即将移民澳大利亚,涛儿知道从此恐怕和儿子再难相见,可是她又认为晋生能给儿子更好的条件和平台,撕心裂肺的的她只能平静地选择放手,她紧紧握着儿子的手,坐着最慢的火车,把儿子送回了上海。
2025年:19岁的到乐在澳大利亚上了大学,此时中文却成了大学的必修课。晋生已然老去却依然十分强势对儿子进行各方面严厉的管制,但他在与忘掉怎么讲中文的儿子之间只能通过谷歌在线翻译沟通…从小到大没有母亲陪伴,也缺乏爱与关怀的到乐逐渐开始憎恨父亲,开始对生活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他想要离开校园,离开父亲的约束,过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可是…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机缘巧合之下,到乐与大学的中年汉语女老师产生了意向不到的交集,同病相怜的二人之间产生了感情,开始了一段跨越年龄羁绊的爱情,在与女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到乐也逐渐找到越来越多幼年时对母亲的回忆。
女老师鼓励到乐回中国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在二人出发之前,这个火热夏天的澳大利亚海畔,到乐望着大海一波波汹涌的涛浪,喃喃自语出了母亲的名字:“涛”…
远在山西刚刚剁完饺子馅的涛儿冥冥中仿佛听到了这声呼唤,浑身一惊,而后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带上自己的第二条大狗,穿上棉服,走出家门沐浴在漫天的雪花之中,随后演绎了本文最开始的那一幕。
看以上的描述,似乎只是简单平凡到令人昏昏欲睡的故事情节,却通过电影的屏幕,在贾樟柯的手下发了光,为什么?因为贾导并不添加任何浮夸的修辞手法,他只是
用尽全力搜集到尽可能多的真实生活素材拼接在一起去表达;
用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用精心高度还原的每一个细小到不能再细小的细节,
用演员出位而又不错位的、极具张力的演技,
去淋漓尽致地,无所不为其用地表现,
用这最真实的、最贴近生活的影像,
去感染你,去震撼你,
去引发你的思考,
去撩拨你的思绪,让他们蔓延开来!
真实的生活,就是贾樟柯最强的武器!
(自己能感受到影片的真实程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为自己是个山西人,电影大部分又在山西取景,城镇的每一个角落,人民的每一个表情,都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回到了生活多年的家乡,就在电影中的世界,和影片中的人们一起,看着他们的故事如何发展。
如果你不是中部地区成长的,也可以看一看该电影,感受下数亿其他同胞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
或许电影中的故事在2015年就应该结束了,但是贾导知道大多数人到此为止虽然或许有共鸣,但是依然看不出他想表达个啥,于是乎他加了一段2025年的故事,让这段“深入”的故事借着汉语女老师的台词,有了个“浅出”。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迟早都是要分开的…”
“变的是时间,
而不变的是我们的记忆,是我们的感情,是我们的牵挂。”
是啊!待我们垂垂暮老,蓦然回首,有的只是满眼的物是人非,有的只是再也见不到的故人,和再也回不去的山河……
好的,感慨完了,
那么观影过后的自己,又联想到了什么?
本片最大的关键字,可以说是“牵挂”。
梁子背井离乡15年对涛儿的牵挂,涛儿对儿子19年的牵挂,到乐对母亲一生的牵挂,
构成了这部电影自始至终的线索。
与牵挂相对立的词是“陪伴”,按理说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一些牵挂。贾樟柯是否在告诫年轻人在选择时要慎重(涛儿选晋生还是梁子?),不然一生的陪伴可能就变成了各式各样悲剧的牵挂?
这个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关心的是:
自己是否真正懂得“牵挂”这两个字的含义,和这两个字背后的煎熬?
或许每个稚气未脱的男孩心里都有过一个“远大”的梦?希望自己变成一位无所不能、顶天立地的男儿,去尽情恣意的做些什么,或是关乎自己的,或是关乎世间众生的。慢慢的,伴着成长,梦想被现实一点点的磨碎,男孩似乎还是觉得自己挺坚强,要保持梦想不灭,过好当下生活,只要一点点的向梦想靠近,就是好的。
可是,贾樟柯就仿佛在这里指着这些男孩子的鼻子喊道:“快醒醒吧!你那所谓的“梦想”是自我的甚至是自私的!陪伴好牵挂你的人!别让爱你的人因你的不成熟而担心牵挂!不要让自己在多年后的某天陷入无可挽回的充满遗憾的牵挂!这才是最重要的!”
是呐,若男孩这幼稚的念头一修正,能够分清真正的主次,也许日常生活也并不会改变太多,但心态的改变已让他曾经飘忽的双脚坚实的踏在现实大地,真正的把自己的亲人、爱人、友人…放在心上,真正的开始为他人着想,男孩也许才能借此真正的蜕变为一个男人,一个永远不会后悔的男人。
撇开自己的联想,放眼到如今的信息时代,
所谓陪伴,不一定非要身在一起,不管是电话、微信、视频还是怎样的方式,只要是心与心之间融洽的交流,只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存在和你对他的在乎,这就是陪伴;
至于牵挂,对于父母来说,只要子女能够开开心心积极生活,人生每个阶段都能从容面对, 那么就少了最大的牵挂。
陪伴好我们牵挂的人,让我们牵挂的人知道我们切切实实的都好,那么我们牵挂的人,也许就都能比电影中的涛儿老人还要更加开心的恣意起舞!
离开影院的电梯里,旁边一对小情侣抱怨道:“诶呀,没有看太明白”。我知道他们说的不是剧情没看明白,而是没有找到更多的共鸣。
可是作为一名在黄土高坡土生土长的,离家在外的年轻人,对于这部电影我懂得的太多,我懂得这20年来贫瘠内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懂得那土气十足的山西方言,我懂得内地暴发土豪的飞扬跋扈和他们近十年怀揣资本却在这时代大潮下丝毫不敢大展拳脚的尴尬,我懂得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汉子们的善良、隐忍,也懂得北方男人的粗放直爽和偶尔涌上来不干到死不罢休的倔劲,我懂得千里之外他穿棉袄你却还穿短袖的奇妙落差,我懂得在得知牵挂之人能拥有更好条件时的痛苦放手,我当然也懂得青春少年的无知迷茫和对自由的向往,也懂得偶尔涌起的对母亲浓烈的思念,当然也更懂得只有家里的饺子才最好吃…………
所以,这部电影,自己的参与度很高,很爽,自《黑暗骑士崛起》之后也久违的在影院的电影谢幕后还会落泪,感谢贾樟柯,也推荐大家即使被剧透了也可以去看一看!
PS:去豆瓣逛了逛,发现在已观察到的之外,电影还有许许多多自己未发现的精心设置的小细节,有译名上的、放映技术上的、文化氛围营造上的、前后逻辑呼应上的等等,我始终坚信,经典是由一颗颗细节堆砌而成的高楼,这也是我推崇诺兰之类导演而鄙夷陈凯歌之流的原因,这种诚心之作,也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2015年10月30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