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多数人开始逐渐摒弃了“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后,就开始了不断给孩子鼓励和支持。
因为积极的言语和行动,给孩子带来的正面影响,要远比消极的行为要多得多。
所以以前的那套“你看隔壁家的孩子多优秀”“你怎么没人家孩子聪明”之类的话,开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父母长辈们带着欣赏的眼光给予的各种赞扬和夸奖:
“宝宝真棒!”
“宝宝好聪明”
“宝宝好能干”
“我宝宝真帅”
之类的话。
这类的话语让你觉得很熟悉,那是因为,你此时正是这样夸孩子的呢!
可是这种类型的夸奖,对孩子的成长,长期来看真的有好处吗?
2
我们且看看夸奖的实际内容。
首先是夸小孩长得好看长得帅。
相貌是爸妈给的,是孩子天生的优势,这不需要孩子去作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
于是乎,这种赞扬,让孩子沉醉于本身具有的优势当中,而忽略了那些需要自身努力拼搏才能获得的美好品质。
聪明和能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得到这样夸奖的孩子,你觉得他们有了自信,就会很认真努力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么?
事实恰恰相反。
3
人类的心智模式,有两派的理论
一派是固定型,而一派是成长型的。
什么意思呢?
固定型的就是指的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停止改变,形成了一套人类固有的智力思维模式。
而成长型的则刚好相反。成长型心智模式认为,人类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大脑是能不断习得不断得到改善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两种夸奖的本质。
当你在夸孩子“聪明”“长得帅”的时候,你其实是在给孩子灌输一种固定型的智力思维模式。那么,既然孩子认为自己的发展早已固定,还会为了将来的发展而不断努力么?
反之,如果我们指出的,是孩子如何通过努力而做成了一件事,强调在过程当中他的变化和付出,那么孩子的关注点必然在“努力”这两字上。
4
在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Dr魏的栏目中,引用了这么一个例子。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威克教授曾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想要区别两种心智模式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于是她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积木拼图游戏。
孩子们都顺利完成了。
接着,实验者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夸奖方式,对第一组孩子说“你真聪明!”,而对第二组孩子说“你真努力!”
结果发现,不同的表扬内涵,给孩子带来的是不同的效果。
被夸“聪明”的孩子,在下一次的游戏当中,选择的是比原先更容易的游戏项目。
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则倾向于选择更难更有挑战的游戏项目。
5
为什么仅仅是表扬的一个词语的不同,却带来了如此大的差距呢?
Dr魏提到,一个孩子如果在成功完成了任务后,被别人夸“聪明”,他会认为“聪明”是更重要的事情。于是乎下一次,他就会有意选择那些让他能依然看起来“聪明”的项目。于是他们就会放弃挑战难度,而是找到一个能轻松完成的容易的项目。再次完成的话,就能显得自己很聪明呀。而如果选择了一个难的项目导致失败了,那别人岂不是就不觉得他聪明了。
反而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挑战,因为在遇难而上的情况下,他的“努力”依然存在,因为正是这种“努力”是别人和他们自己最最看重的品质,结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6
可是你会问,亲戚朋友们经常会夸奖孩子聪明啊,那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些做法:
1.向亲戚朋友们宣扬这个观点:
大家可以在聚会的时候,聊到了孩子,就谈谈这件事情。又或者,您可以把分享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的朋友亲戚知道您的态度。
2.在听到类似的话时,家长适时补充或改变方向:
比如说,你的孩子画了一幅很美的画,大家赞口不绝:“你宝宝真有天赋!”“哇,好聪明的孩子啊”;此时,你可以说“哦,孩子喜欢画画,所以她很努力,经常练习”。
这样就可以把大家的关注力引导开,也让孩子接收到“努力”的信号。
怎么,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分享这篇文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