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今天来访的一位非常爱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和家庭中她全心地付出,甚至参加了培训班去学习,诚惶诚恐地应对孩子成长的沟沟坎坎,真的到达了心力交瘁的地步。上周一次小测验,孩子的数学考了七十来分。她听了就很恼火,很头疼,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努力控制着情绪,在孩子放学前赶紧看书,查找上次的讲座内容,找到孩子考砸了怎么办那一部分,然后照样背过,孩子一回来就按照书上的说:“宝贝,考砸了不要紧,看看什么原因,把不会的学会就行……”结果孩子不是按照书上长的,非但没有改变态度,看上去还对作业很不耐烦。
接着,她又谈起了昨天写作业的情况,两科作业写了两个多小时,写完了一检查,发现错了两道题,她实在忍不住嚷了一句:“不会就接着练!”结果孩子把卷子一推:我不做!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妈妈错了,不该对你发脾气……”然后非常愧疚地对我说:“老师,您说是不是都怪我脾气不好,孩子才变成这样的。我觉得自己爱唠叨,真的惹孩子烦了,孩子现在讨厌我了,烦我了……”听到她这样的表述,我问:“您是一位母亲,孩子现在一切还都依赖您,他烦不烦您我不清楚,我倒是觉得长时间的作业很让孩子烦。可是您的问题还是有价值的,您需要认真想一想,如果有人烦您,那会是谁呢”她果断地说:“老公,我觉得老公已经烦我了。他总对我说:连个孩子也管不好!……您说我是怎么了?”
“就目前情况看,您在行为上:烦躁、说话时语速太快、行为出现逃避。在情感上:焦虑、恐慌、有点抑郁、对被批评和被拒斥极度恐惧、内疚。在感知觉上:心慌、疲乏。在认知上:有明显的不知道该做什么等认同方面的问题,担心会出意外等焦虑的想法,对未来过度担忧,有自我贬低现象。人际关系:优柔寡断,使得家人过于依赖自己,费力不讨好,同孩子和丈夫相处不和谐,要求老师给予具体指导,寻求支持。”
……“您说的太对了!”她高兴地说,又问:“那您有什么治疗办法?”确切地讲,我想到的办法很多,比如,针对焦虑可以采用放松训练;针对张口闭口都说“应该”“必须”等绝对化信念,可以采用认知重构;针对恐慌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可是,如果她和孩子的父亲没有良好的沟通,这一切会维持多久呢?
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尤其是男孩子。很早之前就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才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所以,最好的教育,不是母亲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有父亲陪伴的教育。也只有父亲的陪伴,才能消除孩子的自卑与焦虑,成长为一个健壮的人。母亲再努力,说的再好听,花再多的钱,没有真诚的陪伴,也照样造成父爱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