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原生之痛的人极少吧?因为完美的家庭完美的父母完美的亲情几乎是不存在的。
当一个很健康很乐观的人在某种时刻触摸到一种真相,一种他以为早就治愈然而并非如此的痛时,那种心酸是可以叫人掉眼泪的。原生之痛,隐藏在心灵最深处。伤疤一直在,只不过是生活,比铁还硬比冰还冷的生活一层层覆盖了伤疤。对于生活来说,这些伤疤简直不值一提。可是,它一直在,尖利的刺刀在猝不及防的某个时刻,直接穿透厚厚的盔甲,伤疤再次流血,成长的烙印层层叠叠,那些细微的,极小的往事依旧会让你泣不成声。
我们走错路,遇到错的人,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原生之痛的延续。70年代的人很少说原生之痛,因为时代赋予那样的家庭模式大多是兄弟姊妹众多,父母看似无暇顾及每一个孩子,看似是一样的待遇,兄弟姊妹之间看似也并无谁强谁弱之争。只是,但凡为人,一颗心必然有轻重。往往,家中总会有一个性格最柔和,最能忍耐,或者是各方面相对来说最差的那一个在有意无意中成为最易被忽视的一个。那种忽视隐藏在生活的深水中,久而久之,那个总被忽视的人开始退缩,懂事,慢慢成为一种常态,并且以为这就是生活和自己该有的模样。
习惯性的什么都会替人考虑,不争不抢,吃水果下意识的拿最小的,一件新衣服也会再三确定是不是给自己的。一种无意识的退让,根植在心里,但凡有一点需要靠手段争取的,下意识地就会退缩,永远无法理解理直气壮的索取是一种怎样的气势。慢慢的以为这是一种美德,并且以为自豪,直到成年,触碰到身边人的真相,并且在真相彻底撕破之后,那些很小很小的时候,一点一滴的事情,比成年被撕破的真相还要让人难受。
仿佛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所谓的美德只存在自己的认知中,世上没有感同身受。人们降临人世,一定是带着各自的烙印,有的人喜欢付出,有的人喜欢索取,有的人肩负使命,有的人天生受宠。很久以前看过一篇小说《男人立正》,看完心里难过许久。人之为人,降生为什么样的人,实在没有道理可言。所谓的好人一直在受苦,各种各样的苦,当你问做个好人有什么回报,上帝回答你,回报就是,你是一个好人。这真是极大的笑话。那些善良,隐忍的灵魂,活该在这个世上受苦吗?
特别是,当一个灵魂同时兼具善良、正直、敏感,那真是一种更为极端的苦。因为他不仅要承受世俗之苦,更要承受精神之苦,而后一种苦某种程度上更为惨烈。《香草山》中有段描述,是廷生和朋友因为家乡的事情,心灵上受到极大的煎熬。这种痛苦,犹如困兽,无力反抗和挣脱,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他人的痛苦隐射到自己的心灵,成倍的增长,无休无止。
痛苦到极致的时候,是没有眼泪的。内心汹涌澎湃,而眼泪已经被灼干。并不想问为什么,因为知道为什么,当知道为什么的时候,痛苦染上悲凉的底色。此刻,生与死的界限变得模糊,因为一切意义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