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感官并不比一个孩童来的更直接,我们所做的事情,或者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是受逻辑思维限制的,孩童则不然,他们靠的是感受,用感受去了解什么才是美的东西,而我们往往把这种美的感受扼杀在萌芽状态。
蒋勋老师说:“应该把美的感受还给生活,还给贩夫走卒”。我很赞同,每个人都有他眼中的世界,和心里的那一个世界,并不因为学历或者思想而受限,也不能说贩夫走卒眼中那个美的世界,就要比知识分子卑微。说到底艺术或者是美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一种固有模式。
我看到莫奈的画会感动,听贝多芬的音乐也会有共鸣,他们只是做了自己世界里的那个自己,艺术应该是有一种“拙”的意义在其中的,应该有那个韧劲。活着不要想着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个自己。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就是陈丹青说的那句话,“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什么也拦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美应该是孤独的,试想一下你又有多久没有去为一片森林或者一条溪流而感动,人的心思其实是极为细腻的,所以就有苏轼对于月亮的感受,我相信那种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我们能用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是微乎其微。所谓中国文人画的意韵,其实就是对美的感受。东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文就是他对自己感受的描述,想到摩诘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就能想到西北那种苍凉而雄浑的自然美,这让我联想到张艺谋拍摄的电影《红高粱》,那是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是美的东西,是存在的美感。
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至今为止,商业艺术在飞速发展,有一天那些搞纯艺术的人将会逐渐退出这个舞台,但是我们仍然要有一双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感受美。在城市化进城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一个人坐在田间山头,不为别的,就为看看今天晚上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