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其说帛书老子第二十三章
撰稿人:程勇
帛书老子第二十三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
不自视,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胃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传世王弼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一章是老子谈人生论的问题。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辩证思想。
我们来看第一句 “曲则全,枉则正”;
“曲”字原意就是弯曲的意思。“曲”是个象形字,字形就像凹凸不平的“凹”一样,只是里面加了两条线。古代说“木曰曲直”,就是木它长它有直的时候,它也有弯曲的时候,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则”字的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全”就是个体意识认为自己想要的,自己认为完美的结果。
“则全”就是以自己想要的,以自己认为的完美结果作为追求的准则。我们都知道女皇武则天,“则天”就是以天道为准则,治理天下。
“曲则全”就是在很多时候人们把以自己想要的,以自己认为的完美结果作为追求的准则,那么人们就必然会遭受委屈,必然会损害自己的名誉、地位、尊严等等,这叫“曲则全”,后来有个成语叫“委曲求全”,应该就是比较准确的解释。注意这个“求”字,就是委屈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辩证的因果关系。
“枉则正”,现在的通行本是“枉则直”,《帛书》甲乙本都写的是“枉则正”,“正”这个字比“直”更准确。
“枉”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说文》中的小篆文字是由“木”和“㞷”组成。《说文》中说:“枉,褒曲也,”指木材弯曲不直。引申指不正直,不正派。
甲骨文“正”字均为从止从囗(wéi)。这一形象有两种含义。“止”是“趾”的本字,是人的脚形,又可作为意符,以表动作;“囗(wéi)”则像城池,二者合起来会征伐城邑之意。商代金文所从“囗”或埴实为黑点,在西周金文中或简化为一横。演变为现在的“正”字。不管字形如何变化,都是表示在走向城池。继而就有征战讨伐的意味。所以“正”字的本义是攻打、征战、征服的意思。如《诗经·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正域彼四方”就是征伐四方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把攻打、征战、征服作为准则的时候,就一定会引发不正直,不正派的行为。
理解了这两句,下边相同句式的几句话就好理解了。
“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人们把骄傲自满当作行为准则的话,那么你的心胸就像山洞中的水坑一样小。
如果你把追求创新作为准则必将破坏原本拥有的东西。
如果你把追求获取作为准则,反而会遭受损失。
如果你对已经拥有的感到不确定,分辨不清,说明你已经得到太多了。
“惑”由(或)与(心)构成,”或“表示边界,人心(欲望)怎么可能有边界,所以有疑问自然就”惑“了。
“曲则全”到“多则惑”应该是先于老子早就存在的古代格言,所以老子在后文有“古之所胃曲全者,几语才”的说法。古往今来,对这六条格言的解读千人千面。但仔细推敲都或多或少的难以自圆其说。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
以上这些话,有道的明君能够按照其中一条去执行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对于“执一”的解释不必要过度解读,联系上下文即可,再与“抱一”的思想胡乱猜想,就流于牵强附会了。
下面这段话:“不自视,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与前文22章的意思接近。现排列对比如下:
二十二章是“自视者不彰”,
二十三章是“不自视,故彰”;
二十二章是“自见者不明”,
二十三章是“不自见,故明”;
二十二章是“自伐者无功”,
二十三章是“不自伐,故有功”;
二十二章是“自矜者不长”,
二十三章是“弗矜,故能长”。
这两组句子句型结构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关注的都是君王朝廷的自视、自见、自伐、自矜的问题。
我们在22章解释过: 自己眼中只有自己的反而不能得以彰显;只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反而不见得聪明;自我夸耀的反而不会被认为有功;自以为贤能的反而无法成为领导者。
那么反过来就是,不把自己看的太重要,才能得到彰显。不自视甚高,反而聪明;不自我夸耀功绩,才是真正的有功。不勉强让自己变得贤能,反而可以成为领导者。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很有意思,有就是有,不要勉强觉得有。大家要细品。
所以通过句式的改变得出结论: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和《淮南子》里边的一句相同,应该是摘抄老子的版本。现在的通行本讲的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两个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按帛书原文来讲。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啊,只有不去主动为自己争取,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和他相争了。
“莫”原意指日落草丛中,是“暮”的本字,后用“暮”代“莫”。读mù;读莫mò时,指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现在通常有否定的“不;不要;不可的意思。
我们来继续解读最后一段话:
“古之所胃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古代的人所讲的关于曲全的这一段话,我在这里婉转的谈论这些智慧,并真实无妄地全部收集归纳到这里。
“几,幾;”《说文解字》:“微也。殆也。从‘丝?’从戍,戍兵守也。‘丝?’而兵守者,危也。” 。兵事隐微莫测是“几”之范式。本义:关乎生存的隐微、细微的变化。如:《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论语·里仁篇》中有“事父母几谏”;“几谏”就是对长辈委婉而和气的劝告。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诚”:《说文》:“诚,信也。”诚,真实无妄的意思。
《礼记·中庸》就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本章旨在告诫统治者们,如何打造出一副“内圣外王”的样子,以为天下牧。而且用的是生活中的大实话,流传千古的格言。
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