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美在我看来是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东西。具体是指美来自于实体,美首先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抽象是指实体所产生的美的气场,是一种又意义的气场。美来自于人的主观感受,主观赋予美以意义。美是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范式。
当美的实体消失后,或者当美的实体被破坏或变形后,美的气场也随之消失,只留下刻蚀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对美的印象和回忆,供人不时地在想象中回味对它的感觉和意义。
美是脆弱的,审美全凭人的主观臆断。首先,在人的眼中是美的事物,在动物的眼中可能是丑的。其次,在人群A眼中是美的事物,在人群B眼中不一定也是美的。除了黄金分割可作为人类的基本审美公式外,人的审美标准五花八门,甚至千奇百怪。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而改变。
比如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女性以身材匀称,适中偏瘦为美,但过去的太平洋岛国汤加的女性们则以胖为美。但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名画中的女性一般都是身材丰腴,确乏线条,不像如今的模特身材凹凸有致。有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比较贫穷,而贫穷的男人喜欢较丰腴的女性,这样可在心理上对冲掉一些对于贫穷的焦虑,也增加一些安全感。又比如,清朝的男人以女人三寸金莲为美。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女人被男人当作私有财产。缠足作为一种对女性的束缚,起到了限止女性行动自自由的作用。现代随着女性的解放,男女之间的平等,缠足已在绝大多数人心中没有丝毫的美感。
在过去不讲平等,只讲人身和性别依附关系的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观被扭曲,仅仅停留在林黛玉式的自恋、弱不禁风的体格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但在如今提倡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男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了这种弱者的审美标准,而代之以欣赏健康大方、心胸开阔、敢作敢为的新女性。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美丑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公认的决定因素,这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实际上,就像上面所说,美丑的判断标准和多种因素相关。但其中较共同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黄金分割。二是给人带来愉悦,平衡和安全。三是引领人们的生命向上。四是激发人的内在生命活力,或者让人发现生命。五是体现生命的力量和伟大。六是生命超越自己身体的局限,生命自身对局限和死亡的藐视和反抗,以达成永恒的感觉和意向。缺少以上种种元素,事物则容易被人判为不美或丑,所以说,美同生命力的强盛,同生命意志对死亡的反抗和藐视相关。
美还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相关,在物质比较匮乏或者从刚匮乏中摆脱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以豪华、奢侈和炫富为美;在物质长期丰裕的社会中,人们反而以简洁、自然和朴素为美。美又跟一个社会的气氛和氛围相关,在一个严肃和僵化的社会中,人们习惯于欣赏和穿戴正式与刻板的服装,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中,人们偏好和欣赏宽松随意的休闲装。
美又往往同极端相联系,因为极端植根在人的原始天性中。生命的极端是出生和死亡,所以和生死相关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发源地。比如通识人性、对人友好,活泼可爱的小宠物是人的审美和爱护对象,但生性凶残,可以夺人性命的像狮子老虎之类的猛兽,同样可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美的事物又常常是短暂和脆弱的存在。人们常常惋惜日出的转瞬即逝,遗憾晚霞的昙花一现,伤感鲜花的快速凋零,感叹青春如白驹过隙。美因短暂和易逝而愈见其珍贵。
而且,当生与死、美与丑的元素共存于一体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震撼。比如青春直面死亡,花朵被风吹雨打,森林被烈火焚烧,小草在贫瘠沙土中生长,还有断桥迷雾,美女战士投身战场,刑场上的婚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等。那些向上、真诚、勇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或事物,通过对死神的反抗,通过与丑恶世界的对比,或者不屈服于邪恶的摧残,愈发显示出她们动人心魄的魅力,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审美效果。所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就是甘愿赴死”。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我们的审美情绪一直都是以健康的感觉和人类的进步为基础的,我们无法逃避它。被我们认为是美的东西,也都是看起来似乎能永垂不朽且对人类的利益和未来有用的东西,这就是不断鞭策着我们前进的美感”。
美是生命,美是自然。那些自然并有活力的,或者具有可以延续的生命力的东西最美。平时人们看到街上被丢弃的一次性饭盒、各种塑料袋、饮料包装物和烟盒等物品,心中会产生厌恶与反感,但如果面对的是花草树木,哪怕它们只是一些枯枝败叶,人们也不会像面对被抛弃的一次性饭盒、塑料袋、饮料包装物和烟盒时那么地反感。因为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的并且有延续生命力的。
美最终深深扎根在自然与生命中,美是对生的赞美,对死的反抗。尤其是当人内在的蓬勃生命之力面对外部世界的邪恶与死亡之力,进行无畏的藐视与反抗时,即性感和献身相关联时,美常常会走到它的极致,爆发出绚丽夺目的悲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