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美是“外观的幻觉”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按照周国平先生的理解,对尼采关于美的界定的理解,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 美是人的自我肯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人不但是惟一的审美主体,而且归根到底是惟一的审美对象。“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判断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
第二、 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三、 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高尔泰认为美是自由的象征。他把自由和美等同起来了,请看他在《论美》一文中的论述:
如果说自由是目的,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目的。
如果说自由是手段,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手段。
如果说自由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如果说自由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形态,一种快乐和幸福,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形态。一种快乐和幸福。
如果说自由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内在的精神世界同外在的物质世界的统一,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规律性和目的性,主体和客体,内在的精神世界同外在的物质世界的统一。
如果说自由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个体和整体的统一、存在和本质的统一,那么同样可以说,美是有限和无限、个体和整体、存在和本质的统一。
如果说自由是一种对于理想境界的永不停息的追求,那么同样也可以说,美是对于理想境界的永不停息的追求。
总之,举凡我们可以用来描述和定义自由的一切,都同样可以用来描述和定义美。
蔡仪先生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一般的东西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种类的一般。”(这里的“一般”可以理解为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还有很多,譬如说:古典主义认为“美在物体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美在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认为“美是生活”。
在我看来,美是感觉。就好比一个女子,她在普罗大众眼里也许并不美,但在你眼中是美的。木心也说过类似的话:美貌是一种表情。试看他的这段精彩解说:
用美貌这个基本表情,再变化为别的表情,特别容易奏效,变化出来的别的表情,既是含义清晰,又反而强化美貌。美貌者的各种后天的自为表情,何以如此容易感动人?因为起始已被基本表情感动,继之是程度的急剧增深。美貌的人睡着了,后天的表情全停止,而美貌是不睡的,美貌不需要休息;倒是由于撤除附加的表情,纯然只剩美貌这一种表情,就尤其感动人,故曰:睡美人。人老去,美貌衰败,就是这种表情终于疲惫了。老人睡着,见得更老,因为别的附加的表情率尔褪净,只剩下衰败的美貌这一种惨相,光荣销歇,美貌的废墟不及石头的废墟,罗马夕照供人凭吊,美貌的残局不忍卒睹。
美的东西、美的情感都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我最后再重说一遍:美在感觉。我们在见到令自己心动的人时,我可以说:你不美,但你很迷人。
2016——12——18于高二年段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