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在庆祝端午时,宫廷与民间都有以彩丝为长命缕、贴五彩门印以避邪、采艾草与吃粽子等习俗,不过李唐皇室与北朝皇室不仅有亲缘关系外,在制度上也承继了许多北朝宫廷习俗,这种差异也让唐代的端午节有了官方版与民间版。端午由于正逢春夏交替之时,气温升高易发疫病,虫害也逐渐增加,因此在农历五月有各种避邪与祈福的方式。在汉代时,不仅将避邪祈福定在农历五月五日,更将此提升成为官方祀典,惜自曹魏废除五月五日相关祭祀后,之后的晋与南朝也都没有恢复五月五日的祭祀活动,只剩民间仍普遍流行。当南朝政权不再过端午时,北朝则是将端午设为正式的礼仪,北魏根据过去汉代典籍,在端午这天除了举行避邪仪式外,也保留了汉代以来君臣相赠之礼。不过承袭着北周、隋朝制度的李唐,在唐初时对于宫廷庆祝端午多有停禁之令。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法曹孙伏伽上表:“隋以恶闻其过亡天下。陛下……未期年而登帝位,徒知得之之易,不知隋失之之不难也。……近太常于民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袭以充妓衣,拟五月五日玄武门游戏,此亦非所以为子孙法也。"由此可知,唐初官方有感于庆祝端午太过奢侈浪费而下令禁行。唐太宗时也曾下诏停禁但并不持久,后来高宗还颁布《停诸节进献诏》:“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并有欢庆事,诸王、妃、主及诸亲等营造衣物……以将进献,巧丽过度,靡废极多。"从诏令来看,端午节庆只是皇室亲属向皇帝赠送礼品祝贺,并非唐朝正式的礼仪祭祀,从高祖、太宗到高宗三代以来屡禁不止,可见唐人对端午节之重视。唐初皇帝们有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对于过度铺张浪费之行为多有约束,但端午节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无法有效地实施禁令。这一切到唐玄宗登基后,开始有了变化。开元之治让唐朝社会繁荣的同时,游乐风气不仅弥漫在民间,也在宫中流传,过去端午由于给人奢靡印象而被高祖、太宗所禁止,但到了玄宗任内,宫中庆贺端午早已成俗。天宝二年(743年)玄宗下令:“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而玄宗的诗作《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和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足以说明玄宗早已习惯在端午设宴与群臣赋诗、喝酒游乐。到肃宗、代宗时,端午才成为唐朝正式的礼仪祭祀。因此唐玄宗恢复庆祝端午,无论是宴享还是相赠衣物,都是延续过去北朝宫廷遗风,也可以看到唐代宫廷过端午是着重在其避邪之含意。唐代中国南方由于地理条件多江河,相当盛行划龙舟,唐人称“竞渡",因此端午节日气氛之浓厚远胜北方。唐德宗朝的地方官张建封喜读文章又尚武,于建中二年(781年)任岳州(今湖南岳阳)刺史时,曾写《竞渡歌》将端午江上竞舟盛况透过笔墨记载下来: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双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月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赏罚,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戟时"。他把江上两船相拼、竞速,两岸民众助威吶喊的热闹景象相当生动地写在诗中,诗末因竞舟两方赛后的斗殴,而感叹朝廷党争或许也会斗到两败俱伤为止。 端午泛舟因赌钱而斗殴在唐代相当常见,《全唐文》的《对竞渡赌钱判》就有记载:“扬州申江都县人五月五日于江津竞渡,并设管弦,时有县人王文,身居父服来预管弦,并将钱物赌竞渡,因争先后,遂折舟人臂。"康廷芝为武后朝官,他在判词中以“居丧听乐,已紊科条"认定王文罪在不孝,而不是以“争驰赤马(竞渡之船)之津,竞赌青蚨(传说以母青蚨或子青蚨的血涂钱,钱用出去还会回来,比喻金钱)之贯"为犯禁,这是由于竞渡赌博为南方习以为见的行为,可能传习已久,因此唐政府不以为怪。由此可见,唐代民间端午竞舟能吸引众多民众前往观赏,赌博是一个相当大的因素,且官方并没有下令禁止,因此由赌博衍生的纷乱就更加屡见不鲜。
唐朝的官民怎样过端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说到端午节,我们联想到最多的民俗是吃粽子,划龙舟。其实在...
- 竞渡深悲千载冤 ——咏端午节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端午竞渡的习俗,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荆楚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