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字摆在你的面前,你是否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个数字代表的真正含义?一组数据呢?数据的图形曲线呢?
不是所有的曲线都能够一眼看穿它真正的含义,在图形的背后必须有一个模型的思维在支撑你的想法。
中国GDP10万亿美元/年,这个数据到底什么意思?没有比较就不知道,你必须知道全世界的总GDP,美国的GDP,这个数字才有意义。
全球GDP第二,看起来很有意义。果然如此么?我们和美国差了将近40%,这是第一和第二的差距。
中国人腿长平均为1米,这个数据有意义么?没有那个厂商会把自己的裤长设定为1米,因为长了可以剪短,短了没法长了,厂家需要的是在那个区间里人最多,他要那个范围里最大值。
你可能会说,如果每个数据都要建立一个模型,那么模型太累了,我也顾不过来啊。
你可能想错了,模型的思维很简易,只不过看你需要的精度来确定你设计的变量到底有多少,变量越多越复杂,但是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你只需要制定几个简单的变量即可。
比如最著名的谢林隔离模型,一个模型,4个数据,就几乎可以把所有的隔离图形的数据看的大致清晰。
模型要的是简化,能够最简单最极致,就不要复杂。你要看黑白黄红各人种的隔离,也不需要制定那么多个变量,可以先从两个变量来设计,然后慢慢看看简单模型是否就能解释现在的数据分布,如果可以,那么就无需复杂,如果不行,再慢慢的增加变量。
第一,设定一个最完美的范围。以隔离为例,在每个地方穷人和富人的比例基本一致。
第二,设定一个最糟糕的范围,一个地方要么全是穷人,要么全是富人。
第三,假设一个大概的接近现实的范围,比如一部分糟糕,一部分完美,一部分这个多一些,一部分那个多一些。
重点是看看第三个设定,这个设定能让我们准确的找到现实的落脚点。
这就和在综艺节目上猜商品的价格,我们知道最低价和最高价,现在是需要估计一个中间的大概价格,我们估出来的价格一定是比两端要更接近真实的价格的。
我们的估计是一定有个预设值的,这个预设值其实就是我们的类比,我们心里一定有一个我们觉着和这个商品类似的商品,而我们恰恰知道它的价格。
比如猜刚出的飞行汽车,我们肯定不会把它和飞机比较,因为飞机不属于个人用品,我们会把汽车进行类比,大概猜个价格,一旦真实的价格出现了,我们就知道这个飞行汽车到底和汽车有多少差别了,因为在现代社会,价格基本体现了价值。
回到模型,我们第三个设定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能够马上类比出来,我们看到的数字和我们心里类比的现实,有多大差距。
这是建立我们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发现,模型能够让我们通过数字,看清楚这个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