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公司里,不仅有不做销售的销售经理、不做开发的开发经理、还有不做运营的运营经理。
这些经理,明明都“不干活”为什么要比那些干活的人收入还高呢?就比如说屏幕前的你,可能也没少被那些所谓“不干活”的人——你的领导安排工作吧?而且你的收入却赶不上他。
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一篇文章讲清楚。
开始之前,先认识一个概念“自然效率”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咱们不举工厂里特别复杂的生产案例,就以比较原始简单的工作“种树”为例吧。
10个人被安排去种树,组织者提供工具和树苗,要求他们多种树、种整齐。怎么干?先分工:挖洞、种树、填土、浇水。然后,这10个人就开干了。
小赵去挖洞,小钱去种树,小孙去填土,小李去浇水……10个人就这样自发地忙活了起来。可是,他们干活的效率比较低:因为挖洞慢,其他人都要等洞挖好了才能开工;种树的人种完树,发现没人填土,眼看着那棵树要倒掉,只好先扶着;浇水的人打好了水,但发现前三道工序还没完成,那就歇着吧,等土填完了再浇水。
一天下来,这10个人手忙脚乱,争吵、返工、浪费、等待,最后勉强种了20棵树。这种在"自发分工,随机协作"机制下的工作效率,就是"自然效率"。
好了,现在轮到所谓的“不干活”的你双手插兜,吹着哨子闪亮登场了。你说:"我来指挥,你们好好干。"怎么干?
考虑到种树这件事,挖洞花的时间长,种树费的力气大,这两项工作最艰巨,因此你决定抽调6人,分成 A 、 B 两组,每组3人。 A 组负责挖洞, B 组负责种树。累了之后,两组交换分工。
由于填土快,所以只需要安排1人,作为 C 组,他还能给其他三组做后援。剩下的3人组成 D 组,专门负责浇水。就这样,大家开干!
一天下来,他们种了80棵树。
按照自然效率,10个人一天只能种20棵树,但是因为你带来了管理效率,10个人一天种了80棵树。
20棵树 vs 80棵树,多种的这60棵树,就是你"不干活的价值"。
假如种一棵树收入100元,在自然效率下,10个人种20棵,平均每人种2棵,那么每个人的收入是200元。
现在因为你而多种了60棵,创造了6000元的额外价值。所以,你的收入理论上就是6000元,是普通员工平均收入的30倍。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越"不干活"的人,收入越高了吗?因为虽然你"不干活",但是"不干活"也有"不干活"的价值。
你的价值,是用管理效率打败自然效率。你的价值,就体现为在有你和没你两种情况下团队所创造的价值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