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端午节,不想一个人待在寝室,从英语四级的考场走出来的时候,很突然地就决定跟随同一个考场的同班同学回家过端午。明明不算是很熟,我甚至只认得她的脸,和她的名字都对不上号,就这么决定和她回家过端午。
仔细想来,这是第一个不在自己家里过的端午,甚是想念母亲包的猪肉馅的红豆粽子。在大铁锅里熬上一夜,第二天一早将盖子掀开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粽叶的清香,剥开一根粽子,咬上一口,肥美香甜而不腻味。
我对时间和距离是不太有概念的,所以我无法准确知道两个小时里,公交车驶出了多远的距离。我只知道,最后一排的公交车摇摇晃晃的,就像是婴儿的摇篮一般,再加上微微开着的车窗,清风从缝隙里一股一股的涌进来,凉爽舒畅,让人昏昏欲睡。实际上我也是一路睡过来的,半梦半醒地睡了两觉,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到达终点站了。从车窗往外看,是略显得有些许杂乱的街道,不似城区的街道那般的整洁干净,而从街道沿着马路走上十几分钟,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同学的家。马路的两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些房屋,有小卖部,有洗车行,更多的是一些居民房,不是重庆传统民居——吊脚楼,而是四四方方的钢筋水泥建造出来的水泥盒子,缺少了吊脚楼的古朴别致,却多了一丝生活的气息,让我想到了家的味道。
同学家的房子若是放在十年前,会觉得十分的宽敞、好看,但是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拥挤、狭小。在斑驳的墙上、光滑的水泥地面上、陈旧的写字台上、泛白的相片里,留下的是时光的痕迹,仿佛透过那些物件,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房子虽小,却承载、记忆了他们的欢乐和悲伤。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按时早起,丈夫淘米、妻子生火,八点准时喊儿女起床吃早饭;早饭过后,妻子洗碗、丈夫浣衣,分工合作,不会觉得劳累,反倒觉得融洽、幸福得很。天气事宜的时候,晚饭过后,他们还会手牵手、肩并肩地去压马路。因着是在农村,没有公园一类地休闲场所,所以他们大都是去沿着公路一直走,不定期地还会更换路线。这次我有幸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感受了一把“人约黄昏后”的奇妙感。在散步的时候,他们聊天的内容无外乎哪哪哪又新修了一条公路,哪家哪户又嫁了一个女儿诸如此类的家长里短,简单琐碎,又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出行的最后一天,去了同学的外公外婆家,因为之前的住房被政府征用做开发用地,所以分到了一套房子,不算很大,布置得却很温馨。两位古稀老人对我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十分的热情,葡萄、糖果、粽子、苞谷,他们所能准备的好吃的都被一一地端上了桌,放在那里,等着我的去品尝。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接近正午十二点,路上的时候同学的父母还在说着:可能这个点,老人家已经在吃饭了。但是我们到的时候,老奶奶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着,还不让别人进去帮忙。半个小时过去了,老奶奶高声喊着:开饭咯~抬眼看过去,除了两个素菜,其他菜的搭配我从未见过,但可以看出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吃饭的时候老奶奶还是停不下来,各种的夹菜、舀汤,大有不把你喂成小胖猪就不罢休的劲头。这让我想起来自家的外婆,每次她家里,总要把我的肚儿填得饱饱的、圆鼓鼓的、到了要离开的时候,还会再装满满的一口袋让你带回家。老人家总会担心自家儿孙吃不饱,总想着要给我们最好的。
一次出行,看到的是青山绿树流水,听到的是鸡鸣犬吠猫叫,感受到的是长辈的关爱和照顾。也算是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