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对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交替之时(农历四月初五前后),不仅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与春节、端午节及中秋节一起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百度百科
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
清明节的起源
相传晋献公的爱妃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设计毒害太子申生,导致太子被逼自杀。太子之弟重耳(日后的晋文公)为了避祸,流亡到了国外,在其流亡途中,有一次又累又饿,其随臣介子推便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其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后来重耳继任国君,大肆封赏其流亡时的随从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随即隐居绵山。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便追悔莫及,便派人四处寻找。后来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之后,便命人搜山,遍寻无果后,便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曾想却害死介子推。
事后,晋文公在一棵老枯树下发现介子推及其母亲的尸体,并发现介子推的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待到次年,晋文公等绵山去祭奠介子推的时候,发现去年被烧死的那棵老枯树竟复活了,便赐老枯树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位清明节。后来清明插柳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习俗,取柳为“留”。
以上呢,是民间关于寒食节的传说,但是寒食起源并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周礼》
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的节日。寒食节最初禁烟火,吃冷食。由于北方寒冷,农历三月份气温上升,正值改火时节,人们在新火为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到了汉代,寒食节改称为禁烟节,因为这一天百姓家中不得举火,只有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递至贵戚忠臣家中。
据《后汉书》记载,寒食节时间不定,最高长达105天,最少也要将近一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故只能吃生食。
此外,清明节还融合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最重要的节日。“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上文提到的寒食、插柳等。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的食品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是浙江省宁波市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现在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而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儿制作而成。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清明节的养生
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时至清明,气候逐渐转暖,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 以上。此时人们筋骨舒展,五脏六腑润濡,因此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运、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晴雨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患上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其要注意防止“病从口入”。
清明时节亦是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之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讲就是指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
同时,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利肝。
宜饮“明前茶”,以起到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提神醒脑的作用。按传统中医养生理论,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而心火在此节气中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高血压患者对此要高度重视,尽可能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锻炼方式,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肥胖高血压患者要少吃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相应增加钾的摄入。
这一节气宜服用的养生汤品菜肴有红萝卜、竹蔗水、枸杞猪肝粥、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咸菜滚黄沙蚬、猫爪草煲猪瘦肉、桑椹薏米炖白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