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洋洋洒洒130篇,所记录的人物中,除了建功立业的王侯将相,大多为颇有正义感的名人义士,而最后面的一些篇章所撰写的人物,其个性特点,确实大不同于之前,游侠列传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篇章,里面记录一个特殊人物---古代游侠代表郭解。
说他特殊,是因为与传统的正人君子形象迥然不同,“少时阴贼”,睚眦必报,“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翻译过来就是阴险毒辣,一言不合就杀人,常常勾结同党,偷坟掘墓,制造假币,但为朋友两肋插刀,用现代的眼光看,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黑道大哥吗。刚读罢此章,甩卷徘徊,特别想不懂,为何正气凛然的司马迁还为这种社会渣滓立传?思虑良久,看完一些相关篇章,才慢慢开始略微理解。
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总体还是以博大的胸襟、客观的态度,在展现一段历史风云和人生百态,而不是抱“咫尺之义”标榜自已,攻伐异端。而且,游侠作为江湖中著名的一个派别,正如司马迁所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解救别人的危难,救济别人的贫困,在仁方面有可称道的吧。不失信用,不背弃诺言,在义方面是有可取之处呢。)
当然游侠的道义毕竟不同于其他派别,更不到儒家的境界,尤其是在个人欲望和情绪控制方面,不过他至少还是有自己的道义原则:郭解外甥被杀,只因外甥有错在先,他就没有报复;为仇人间做好调解,也不与“白道”上的官员争功。说到这里想起孔子的五仪,也就是人的五个等次,按老先生的说法,从低到高分别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郭解这样的游侠,“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白衫之美,必有处也”(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虽然达不到君子的境界,至少可以算得上其中的士人,比墙头草一样的庸人要强。
况且,从更大的格局来说,我们很难简单地把郭解这样的游侠归为反面,南怀瑾先生说,儒为表,道为骨,儒不是绝对的评判标准,三教九流都有生存权,生存才是最大的道义。
不过,话说回来,游侠们还是必须心怀悲悯之心,如果麻木不仁,权势之心膨胀,勾结官府,恃强凌弱,很容易堕落成地痞流氓,危害社会;相反,如果他们能够控制自然欲望,管理情绪,改变睚眦必报的恶习,也可以向君子圣贤的阳光大道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