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给了一个动作或者刺激和条件,他就应该有相同的反应。就说给了一个动作后,你会得到相应的反应。
人本主义:行为刺激和反应之间,有很多不存在确定的反应性。就是说如果给了一个动作后,你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对于这个反应你是未知的。(有方面,有概率,有大致上的趋势)
问题与回答
1.为什么说体制内里面当老师就只能是一台机器?
因为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德国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个教育模式服务于工业文明,服务于社会化,流水线化的生产。所以这个教育体系目的是生产出更多的服务于工业文明的产品,那么学生就是产品,而老师则是生产这些产品的机器。
2.你说简单地模仿行为是没有用的,别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可能对你的用处不大,那你总结的这套教育理论为什么是可以复制的呢?
因为我的这套教学理论是先有理论,然后再根据理论摸索出来的方法,而且我的理论偏于人本主义,我用的是“测不准原理”,测不准,但是有方向,有概念,有大致上的趋势。例如这套教学理论里的英语学习,我研究了很多东西,脑神经学,NLP,大脑科学,知道对着一个孩子天天输入英语,而且在语言敏感期,大致上不出两年,孩子就一定会说英语,这跟我们如何会说中文是一样的,你看所有人用了这个方法,有谁没谁会讲话的?所以我的教学理论是可复制的。
3.学中文,先听(跟着父母读道德经)慢慢来到去图书馆翻书,再从有图案的书看到只有字的书,这个是读的步骤,那不学拼音,现在是用电脑的时代,孩子如果不会拼音,估计连字都不会打吧!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像我爸爸不会拼音,微信都是用手写的,效率非常慢。所以不学拼音是行不通的吧?
首先孩子先听,跟读,再阅读,那阅读这期间,举例子,我儿子5岁开始就跟读,到7岁就可以看懂没有图的书,请问他怎么看得懂的?就是用了稀里糊涂法,这期间孩子的选材,阅读的东西,都是经过选择的,有可能里面的书就会含有拼音,我说的不学拼音指的是不像体制现在单独把拼音抽出来教,而是与字,图画一起,一锅煮,这样的熏陶下,孩子就自然而然会了。
4.为什么教孩子提早认字会破坏她的思维?
因为语言写出来都一样的,但是表达出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一开始就学文字,如果你只看文字,你很难理解到背后的意思,这样孩子就容易变成书呆子,书呆子还有什么思维。所以得先从听开始,从听的语言开始,这样孩子就能注重更多的细节,他就会关注人的细节,这样就自然而然有了思维线。就像文章里举的例子,今天来参加我的聚会,有人说好呀,但有的人说好呀!这就是听的作用。所以听说读写的顺序是不可以破坏的。
5.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而不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为中心,那么这个能力是指什么呢?以博文内容里举的例子(日本文化的学习)布置了这个任务,然后学习了一两个月后,他就非常了解日本了,请问这个了解不就是了解日本的文化吗,这不就是知识量了吗?
学堂是以任务为中心,在做这个任务的时候,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走同样的方法去完成这个任务的,而是有时间多就多学习,时间少就少学习,但他们的目的是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学生会自己想办法去完成,老师不参与,这就是学生忙,老师不忙,等学生自己的把内容搞透后,这中间孩子为了搞透内容,他需要做大量的阅读,分析,选材,所以这就锻炼了孩子自身的分析能力,自控能力,思维能力等,还顺便了解了日本的文化。所以这就是已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