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像甘润泉水的电影,如小溪潺潺流动,流进人的心里,带来平静的感悟与喜悦。
电影的名字很明显看的出是人名,而且是一位女士,那么禁不住猜想,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什么了呢?跟随故事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女主角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有着每个女生都恐惧的未婚先孕经历。她与一位帅气的男孩子在欢快的游乐场发生了关系,领略到性带来无与伦比的快感,与此同时,她也付出了代价。意外到来的儿子,父母无情的唾弃,她被送到了修道院以苦力换取儿子与自身的生存,并且还要放弃儿子的抚养权。可爱的儿子让她忘却了繁重的苦力,可是事情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在没有丝毫征兆的一天,她的儿子被一对莫名的夫妇领养走了,悲痛的她只能用手死抓着修道院那坚固无比铁门,透过一点栏杆的缝隙看着逐渐远离的儿子,无能为力的嘶叫。
回忆到这里就临近结尾了,再次出现的便是一位岁月爬上脸的老太太,捧着一张帅气小男孩的照片。历经生活中的坎坷,此时的菲洛梅娜依旧有着一颗活泼童真的心,她宽容和蔼的对每一个人微笑,她快活的去领受乐趣。与此形成对比的另一主角出现,他就是马丁,一个挑剔的被解职的政府高级顾问。他鄙视那些拖拉的人情剧、看不惯到处都能和人聊上天的菲洛梅娜。他高冷地把自己局限在被解职后的幽怨中,挑剔地看周遭的一切,直到内心的好奇冲破这道禁锢,带他走进梅洛菲娜的世界。
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而然的过渡到马丁为菲洛梅娜寻找失散儿子的剧情。两人结伴去到菲洛梅娜碰过无数次钉子的修道院,迎接他们的仍就只有饼干和茶点,还有和大火一起消失的档案。与此同时,马丁在修道院内深受触动,他看到了很多未能成功诞下孩子的未成年女孩的坟墓,心底里泛起一丝对修道院的厌恶与对梅洛菲娜的同情。
马丁被菲洛梅娜的故事唤起探索的渴望,他打听到当年修道院以1000英镑把这些孩子卖给了美国人。按捺不住的他在一个杂志社编辑的帮助下,邀请菲洛梅娜与他一起开启寻找孩子的美国之旅。两人结伴坐飞机到美国,在数天相处之后,两人性格矛盾激化,马丁不能忍受到处闲聊、喜欢看俗套言情小说的菲洛梅娜,梅洛菲娜不能忍受马丁的苛刻与冷漠。矛盾爆发后,马丁才查到,梅洛菲娜的儿子已经过世,心里的同情与一系列的相处让他开始接受这个与他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老太太。
经过询问,菲洛梅娜得知自己的儿子改名为迈克尔,是一名曾在里根和老布什的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律师,并且是同性恋,死于艾滋病。对此,菲洛梅娜没有觉得意外,她说儿子本来就生性敏感,当她看到儿子穿牛仔背带裤的照片时,就猜到儿子是同性恋了,并且猜想说儿子应该是为了保持性快感才没有用安全套。就是这么一段话已经将这部电影的档次提升了,没有烂俗的痛哭流涕,有的只是这样一位心胸宽阔懂儿子的母亲。之后在菲洛梅娜即将登机回爱尔兰的候机厅时,她决定继续探寻有关儿子的讯息,而这正中马丁心意。
马丁试图联系迈克尔的情人,以期了解更多,可是遭到拒绝。当他回到酒店发现梅洛菲娜的房门紧锁,马丁便紧张起来,担心梅洛菲娜想不开。于是,马丁情急之下以梅洛菲娜儿子的名义要求服务员打开房门,最终发现她只不过在关了阳台门的阳台上吹风。这样一个情节设置大大推动了电影另外一条感情线的发展,并与结尾处呼应。
经过尝试,菲洛梅娜终于打动儿子的情人,了解到原来儿子曾回到修道院试图找到自己,并选择将他的尸骨埋在修道院。情节至此,仿佛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那个修道院。像马丁一样,许多观众都开始对修道院里的修女厌恶至极,如此无情的她们,让一对母子终无法相见相认。
当他们重回修道院,马丁扯住那个唯一还活着的老修女的衣领愤怒地质问时,老修女仍旧坚持梅洛菲娜是有罪的,这些都是她该受的罪。看到此处,对于老修女的偏执已忍无可忍,可转念一想,这又怎能怪她,每个人的想法自然是不同的,应当各自和谐存在呀。菲洛梅娜平静的听着看着,她并没有责怪老修女,最后反而微笑着说原谅她,并请求到儿子的墓前探望。马丁内心的某个地方已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是菲洛梅娜带给他的某种柔软与温情。马丁在修道院买了一个小雕塑放到了迈克尔的墓前,与梅洛菲娜相视,自然而然的默契。
影片最后,马丁开车带着梅洛菲娜离开修道院,渐远的汽车配着梅洛菲娜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刚看的言情小说加上马丁配合的回应,形成了一股温馨的暖流流淌在画面之外。
或许,寻找儿子已不是最终的目的了,真正重要的是马丁与梅洛菲娜相处的过程。我相信梅洛菲娜找到了一个会经常在下半生惹毛她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