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玄学真的存在距离吗?
在科学的世界里,我们去跟科学家讲解如何用魔杖催生大火球,他皱着眉头:“天呐,这也太不科学了!”
而在魔法的世界里,我们去跟魔法师讲解万有引力三大定律,他同样可以一脸鄙夷:“天呐,这也太不魔法了!”
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做法似乎在不断印证这一点。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对是错,而应该明确一点:
由科学投身玄学,本身并非堕落。
当某一理论的解释力走到尽头,寻找其他的理论出路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做法。
问题在于,我们太习惯于用自己的固有认知去解释问题了!
思维定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一旦事物的发展超出了认知范畴,人们就会惊慌失措、望而却步。
所以妖魔鬼怪被打入异端邪说,风水堪舆、阴阳术数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落后迷信,修仙魔法被视为荒诞不经的幻想脑补。
但是如果当年的嬴政,朱厚熜真的在炼金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长生不老的研究卓有成效,那么今天的主流价值观是否还会是科学呢?
剖除掉这些学问外表纷繁复杂的装饰,去伪存真后发现:其实科学和玄学对世界的解释大同小异。
比如你去问物理老师:“为什么有了重力物体就会向下掉而不是左右乱飞?”
然后物理老师告诉你:“就是这样的呀!”
这就好像你去问茅山术士:“为什么牛眼泪滴到眼睛里就可以见鬼?”
然后茅山术士告诉你:“就是这样的呀!”
当重力开始失效,物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真空。”
当法术开始失效,阴阳术士解释说:“这是因为灵气匮乏。”
说法简直惊人的相似!
不是吗?
老祖宗易经讲太极阴阳;现代物理中,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力学概念的引力;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是时空概念上的引力;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总离不开量子元素。
从古到今,人类在世界本源的认知探索方面从来就没能逃出这个既定的圈子。
我们总是在尝试寻找这样一种万能物质,或者说万能元素来代表原初,同时想方设法地用这种万能元素来解释世界的真相。
同时,我们还将这种认知方式推广到日常生活。
生理学解释性吸引力,然后有了荷尔蒙;弗洛伊德解释爱情,然后引入了一种名为力比多的能量。
甚至连今天的很多鼓吹成功学的人士,都在解释气场的时候生搬硬套,引入了一种微量元素。
这些所谓的科学理论,不过是重新描摹了个新鲜美妙的漂亮壳子,改旗易帜换了个面目全非的奇特名字,即便外在不断延展扩大,内在却是亘古不变的老生常谈。
换汤不换药罢了。
就好像无论任何学科、任何理论,但凡是有了这样一种万能物质,就可以解释一切。
然后在这种内芯支撑下装饰上形形色色的深奥公式,再配以奇思妙想下的逻辑框架。
但是这样的方法真的对吗?
我们很难说它错,但不得不承认——它不健全。
因为现有理论可以解释一般性,却难以解释特殊性;只能解决此时此刻的疑问,而无法解决彼时彼刻的问题。
理论成果不健全导致认知不健全。
并且,也正是这种认知层面的不健全,催生了意识层面的偏见。
偏见使人情绪化,难以保持冷静;偏见使人一叶障目,夜郎自大而不见泰山;偏见使人主观臆断,难以维持客观中正从而偏听则暗。
所以,接受过科学知识灌输的我们,远比小时候懵懂无知的我们更容易排斥异类、排斥特殊群体、排斥亚文化、排斥非主流,排斥一切我们不能解释的东西。
文化不健全现象成为常态,所以偏见也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坐电梯,有人解释说:“这是电动机在带动曳引轮转动,从而提供动力使轿厢升起。”
我们说他好有学问。
而有人振振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上!”
我们说他神经病。
一个人艰难地忍受着痛苦,我们称赞其勇敢。
一个人兴奋地享受着痛苦,我们唾弃为变态。
但凡违背常识的,我们都将其边缘化,流放于主流圈子之外。
也正是因为主流文化始终无法真正地兼收并蓄,科学与玄学在人为诱导下刻意地保持距离。
由此导致认知世界的正统理论虽然看起来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但是抽丝剥茧后得知:解释世界的理论从来不曾真正获得完善,偏见也因此如影随形。
同样是这个原因,修昔底德陷阱反复重演,文化入侵现象屡见不鲜。
想要避免这种内卷,就要勇于跳出固有的怪圈,采用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去完善理论认知。
由此看来,科学与玄学本身距离并不遥远。
不论是日薄西山的宗教还是方兴未艾的科学,在解释世界这条路上,同样都是任重而道远,道阻且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