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都说让孩子学学钢琴,并没打算走专业的道路,就是陶冶一下情操而已。话听上去没错,但是这个陶冶情操要比走专业化的道路更难。
我有一个学生很优秀,11岁了即将要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奏级。今天我与她上课,发现对于奏鸣曲也就是大型乐曲的音乐把握,还是不好,曲目已经处理了半年,可是有很多旋律的线条还是非常的直白,就像脱口而出的大白话一样,不加任何艺术的修辞便被手指甩了下去,乐感、律动、审美等等一些好的音乐词汇,瞬间便被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搞得统统坏掉。于是我想,为什么钢琴都学习这么久了,还是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中的基本情愫呢。这些音乐情愫并不难,因为即便只是把ff、 ppp等等已经标记很清楚的术语做到,便可以显得演奏的很有音乐起伏了,那是什么原因做不到呢。课后我一直想,直到刚才想到了两点原因。
第一,和乐感有关。乐感不好,这是很多学生的问题,所谓乐感听上去很玄乎,其实就是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比如,有人听歌会有起伏的不自觉地根据调性或者旋律、歌词把握演唱情绪,而有些人则最多根据歌词把音找对。所以,有人听音乐是把旋律、节奏、伴奏都印到了大脑皮层,然后传递给了不知哪一个对音乐起反应的神经中枢;而有些人则只能反映出或者音符、或者节奏的单方面概念,而不能以立体感的形式呈现在大脑中,这样对音乐的理解就难免简单,从而显得木讷。就像看历史建筑,有人看到的是建筑,拍下自己与它的照片留个记号,而有人看到的是历史在建筑中留下的厚重,以及这个空间内曾经发生的悲欢离合。
第二、和技术有关。有人说驾驶是一种乐趣,记得我们80初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马克·吐温写的《威尼斯的小艇》,有这么一段话“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这说明,要想走的快,必须驾驶技术要好。换做钢琴则是,要想把心里的满肚子情感,酣畅淋漓又不失优雅的表现出来,必须要有好的技术,比如肖邦的《冬之风》,都知道该曲是以快速的跑动去描写风的呼啸、停歇、变幻、微妙,可是我的速度只能达到Andante,那就没有办法抒这个情了。而且精神的境界逾高,由于技术所限,其内心不能通过音乐发泄的憋屈就愈强。所以没有技术,就很难去抒发自己想要说的那种情感,或者至少不会酣畅淋漓,于人于听众以快感。
由此可见,想利用音乐陶冶人的情操。首先,要有一定的乐感去对应情操。一个裸露上身,脖颈很粗,带金色链条,且把脚搭在方向盘上乘凉的黑车司机,很难用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去打动他,但用《郎的诱惑》、《狼爱上羊》也许就事半功倍。因为他的乐感对应的就是此类情愫。看来,想拿一门专业演奏技能去陶冶情操,其前提是拥有一个可以被陶冶的内心。然后,就是要有一个可以随心所欲、驾轻就熟的演奏技术,这个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心情之悦动,或喜、或悲、或郁闷、或压抑、或狂躁、或惊叹……心境所到之处,便可通过音乐前来阐述,没有“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见闻,以及“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练习,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想让孩子学学钢琴,以期陶冶性情、修身养性远比学习钢琴更难,因为这超越了第一个阶段——练习,直接步入了第二个境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