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1
2019-04-03 11:15:53
《经典中医启蒙》是李辛医师在2014年9月讲授中医启蒙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 本书通过对12组经典中医概念——精、气、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气机与开阖,病机与邪正,经络与穴位等的的精辟阐释,系统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周围的一切进行感受、观察和理解,培养学中医乃至各门学科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医师分享的中医临证经验与看法,对专业的医师也有所启发。本书内容浅显易懂,讲解活泼生动,还配有生活气息的彩图,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致谢
感谢我的老师们:米晶子道长、仁表先生(雅克爷爷)、宋祚民先生、任林先生、李春会先生、李慧吉教授、武成教授、葛琦教授。
本书的主体部分,源于2014年秋在北京辛庄师范首届师资班的《经典中医概论》课程,感谢黄明雨老师的邀请和佟士林老师、邓兰女士的支持照顾。
附录一是2013年冬在瑞士纳沙泰勒《欧洲自然医学论坛》上的发言,感谢斯理维老师的现场翻译和黄剑的摄影、摄像。
附录二是2013年秋在上海外滩三言舍的《经典中医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感谢薛史地夫教授和傅海呐教授的精彩发言,并提供了相关图片,感谢主持人睢天舒女士。
感谢慧从卢溪和“国学中医听打群”的志愿者一字一句听打了所有的录音,并做了初步的整理汇总。
感谢我的太太孙皓,我们一起讨论合适的表达,她仔细校对,多次编辑,并且绘制图片,配上优美的照片。
感谢我的父母,通篇阅读,指出错别字和需要修改之处。
感谢立品图书主编柯祥河先生。
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知与行”的认识。
活在“有形有象”的现代人,学习和理解传统中医学,需要打开心胸,放下固见,尝试体会和接受一个于我们有益的观点:我们的世界,不仅仅只是物质,还有各种气象万千的能量和信息。
如果能体会到“无形有象”和“无形无象”的东西,学中医就容易了,也就没有那么多争论和迷惑了。
一切都在眼前、当下,可知可觉、可触可摸、可玩往来。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其肉身、欲望、情感,也有能量、意识、精神。
这意味着我们与世界万物和每个人的交流,绝不仅仅局限于肉体、知识和概念。
我们的生活是可以丰富多彩的,如果每个人的选择能够自主自知。
希望这本小册子可以作为一个启蒙读物,愿有兴趣了解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学得轻松快乐。
李 辛
2017年8月4日
第一章 中医眼中的人体
无形的生命力
无论我们学习什么,或者以何种方式在什么地方生活,最重要的是中医和传统文化常提到的几个字:精、气、神。这个事关我们真正的满足,或者说幸福。
“精、气、神”是三样无形的东西。我们现代的科学和文化,偏重于研究和学习有形的东西。最近几百年,我们把自己的感受、思想和生活状态,牢牢地跟某些有形的东西捆绑在一起。但这些有形的东西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活泼泼的东西,可以称之为“精、气、神”,也可以称之为生命力。
被称为什么不重要,因为某个东西一旦用语言表述,就容易被思想界定成一个有限的东西,而它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内心来感受。
希望能从中医的角度给大家讲一下这个部分,也希望大家从学习体验无形的“精、气、神”开始,慢慢去体会整个传统文化和身边的一切。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中医是一种实践,既重视传统文化和感受,又不脱离现实生活。
早些年,我有机缘接触到鲁道夫·斯坦纳的作品。他讲到最重要的一点:人有心灵。这是教育乃至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一种文化、一个社会机构或者一种社会环境,如果能够重视人的心灵,能够让人的心灵慢慢地澄清、发展,它就是一个能够持续下去的文化、机构和社会。
虽然很多人对现在的中国文化有很多疑问,但是,这样一个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延续至今,绝对不是偶然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延续,并且正在重新发展起来,越来越生机盎然,正是因为那些内在的东西,
始终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而近十年,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精神和心灵的内容重新受到重视。
只有变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为什么叫经典中医呢?最近十几年,大家开始对中医进行反思。虽然,中医的源头在中国,但是最近100年,尤其是最近30年,从中国周边,比如越南、泰国、日本、韩国,再到欧洲、美洲......几乎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医。
全世界学习中医,跟国内一样,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用现代的观点、现代的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来论证、学习和运用中医,比如做理化研究、药物实验、老鼠实验。这个方法有它的用处,能加深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也能加深临床医生对中医的认识。
但是,这个看起来是“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的方法,相当于通过外面的一根根管子来看一整只豹子,而这只豹子的全貌是什么,仅仅通过几根管子是看不全的。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豹子的全貌呢?这个问题,我在学中医的时候想了很久,那个时候流行什么系统论、整体论。科学的观点是多层次、多角度地用各种方法来看这只豹子。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只有你变成了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中医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要了解它,你必须变成其中的一部分。中医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第二个方向,被称为“经典中医”。
运用传统的训练方法,通过静定提高医者的精神稳定度、敏感度和专注力,这样医生就可能直接体会和感知到病人乃至环境、草木的能量与信息状态。然后,以传统的中医思维和语言来表述与传授。这是经典中医的学习方法。
经典中医和传统文化经常讲两个字:本、末。
“本”是指主干的部分或者说根的部分。中医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任何一个文化的发展,都是从主干慢慢延伸出来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很多中医流派,单从针灸来说,就有日本针灸、韩国针灸、越南针灸,它其实是从主干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学派。
对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面临的困惑和大学生一样:信息量太大。如果你没有掌握主干,这些信息看起来都是片段,互相矛盾、不好理解,都是不好用的碎片。这是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的难点。所以有必要把传统中医学习中和主干有关的基本概念讲一下。
关于中医的一些争论,比如中西医哪个好、中医是否科学这类问题是我们现代人从“科学”这个角度去考虑的。“科学”这两个字,倒过来是什么?学科。当我们这么来看科学的时候就比较好理解。比如化学是一个角度,物理、数学也是一个角度,中医也是一个角度。
在古代,宗教、艺术、科学其实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这个东西。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只是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察万物的一根管子而已,未来关于科学的标准还会变。
中医调整无形的层面
现在西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主要是在物质的、有形的层面,而中医主要是在无形的层面。无形层面中,再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信息层面,一个是能量层面。
西方的自然医学也是如此,包括和疗(顺势疗法)、草药疗法、花精疗法,还有西方的能量按摩法,等等,都属于在能量、信息层面工作的医学。
最近几年我常去欧洲,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医生和老师,他们和我们传统中医师一样,也是基于能量和感受,他们有自己的传承,也打坐或者练功。
精神—信息和能量,这两个部分怎么去体会?用我们的心和身直接感受。
有形层面,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而现代人更多加入了意识、逻辑、思想去分析。前面是单纯的感受,后面加了主观的东西。这是两个不同的状态。
中医和西医入手层面不同,因此适合的病症也不同。比如要是骨折了,或者创伤大出血,得病部位很清楚,原因也很清楚,很明显的物质层面,当然找西医最快、最合适。
但是,更多的疾病,即使它有很多症状在肉体部分,但是它的原因不一定在肉体部分,而在能量层面,或者精神—信息层面,比如人的心理、情绪、性格、家庭关系等,它被现代医学称为“心身疾病”。
这在现代心理学里能够了解到一部分,在这个无形部分,传统的医学要深刻、全面得多。
还有很多病,有明显的症状,但西医用仪器还检测不出来,这种“无形层面”的病,还没有发展到有形的肉体层面,是中医擅长的。
春秋战国时期,巫与医正式分家,沟通天地自然的“巫”和治病救人的“医”成了两个不同的职业。但当时著名的扁鹊和之后的华佗、张仲景等名医都没有忽略“无形层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我们学习某种学问,要了解它是在哪个层次、哪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中医,它研究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人的生命。
作为生命,有病的时候要治,没病的时候要养生,最好长寿,能无疾而终。但大众一般关注的都只是肉体层面,而调整生命的能量和精神层面,才是我们通往康复和健康长寿的途径。
就像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我们习惯于用已知去学习未知。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受限的意识和思考模式去学习新东西。
教育与传神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来的?
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说,有两套体系。第一套体系,是逻辑思维,这个部分在中医叫作志意;第二套体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感受,还有直觉。这个概念,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感通”“感应”。
比如,《黄帝内经》第一篇里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黄帝他生下来就知道。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去买菜,有时候卖家会推荐某个菜,说这个好,但你会觉得,还是那个更有气,也许你不一定有“有气”这个概念,只是觉得它“新鲜、好吃”,被它吸引了。
学习中医或者传统文化,要注意这个部分。教育也是一样,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两年半的中医老师,我的体会是,教育也是一种感应。
老师把他所知道的东西,通过语言传输。语言不仅仅是用来给你思考和分析的,语言其实像是“信息包”,它里边有信息,有能量,有老师的心意和感受。这些东西借助了语言,直接让我们接通了老师想传递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品古代的书画,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书画中的神气,诗歌等其他艺术也一样。古人叫“传神”。语言、文字、艺术、礼物、态度......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传“神”的载体。
在所有的教育里,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把他知道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如果仅仅是去背诵、记忆,学生获得的只是初步的了解。
如果老师对他所要传授的内容,有直观深入而长期的身心感受,并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体悟到,那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这里面就有了鲜活的“神”。
进而言之,如果老师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规律,或者与无形世界的联系(古人称之为跟天、地、自然有接通),他其实像一个wifi一样,能帮助学生接通。
这种接通是超乎语言、学科、民族、国家的,就像东方和西方不是绝对一分为二的,西方不只有物质、逻辑,东方不只有心灵,没有逻辑,其实东方和西方都有物质、逻辑、心灵。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人类的视角和关注点不完全相同而已。
学习用心
如果想学习传统的东西,比如中医、易学、人智医学,那么,你的感受能力和直觉是非常重要的。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但是现在的教育,在试图设一个统一的原点,它会在某个受限的范围内,告诉你圣人是怎么讲的,老师是怎么讲的,书本是怎么讲的......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朋友圈,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自己的原点去统和,最终会是什么呢?有各种标准答案,但它们互相在打架。
所以相对而言,古人要活得简单和直截了当得多。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一只猫碰到另外一只猫,互相看一眼,甚至都不用看,就知道对方能不能靠近,会不会挠自己。
如果人是这么生活的,是什么状态?会不会很多事情就简化了?人的问题是,他看到对方的时候,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对对方、对自己都没有感觉。只是从现有的文化中学到了一些碎片,要准备玫瑰,在合适的地点送上玫瑰,要打一个这样的结,形状要美。假设对方收下,笑了是什么意思?不笑是什么意思?人容易陷入思考,失去感觉。
为什么上课开始请大家一起静坐一会儿呢?这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比如我们刚坐下来的头5分钟,房间有些燥热,有升浮动荡的感觉,有人进进出出,有点紧张;坐在那里,自己的脑袋里“轰隆隆”的,这个房间里所有人的脑袋都“轰隆隆”的,好像有一股一股的力量在冲击,有这种感觉吗?到后来,慢慢的、慢慢的......就像灰尘都掉了下来,整个空间慢慢安静下来,气就平了。
刚才有一驾飞机从我们上空飞过的时候,房间里特别安静,不那么燥也不那么热了,气有点阖住了。这个时候大家有点坐得住的感觉了,是不是?但这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然后,大家又开始思想了,坐不住了。
中医说的气啊、神啊,这些无形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的,你能感觉到,就明白了;现在还感觉不到也没关系,一直都有机会。万事万物,外在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的思想、情感、身体的感受
也一直都在变化。我们始终都处在变化当中,不会止息。只要我们活着,有心,就有机会去感受万事万物。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我们总是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刚才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不管是学习中医、武术还是书画,都说要花功夫。功夫不是一个很玄的东西,功夫功夫,什么意思?第一要花时间;第二要做功,其实是用心。
我们从小到大会学很多东西,也会经历很多东西,我们用心了吗?比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吃得很快,但没尝到那个味道。谈恋爱,一定要用心的,对不对?不用心就谈不下去了。
不要小看这个话题,我们活到现在,有多少时间是用心的呢?想一想最近三次跟自己的父母讲话聊天,有没有用心?如果你没有用心,其实那个时段就没有活着。如果一直都不用心,就会失去用心的能力。失去这个能力,心就被丢掉了,丢掉以后再想去学什么都没有用了,学现代科学也学不好,学传统文化就更不要想了。
学习中医、武术、打坐、站桩、琴棋书画......都是让我们练习用心,训练用心的能力和习惯。养成一个什么习惯呢?不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散乱分心的状态。无所事事的时候就玩电脑或者手机,就是一个散乱的状态。
不是不可以玩,我也玩,但还有一个觉知在,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散乱了,没有觉知就很可怕。不知不觉中,就会越来越散乱,失去某些重要的能力。
生命的开阖与互感
现在我们讲一讲无形的“精、气、神”和物质化的“形”。
在中医眼中,人的肉体只是一个杯子,重要的是内容物。中国人非常重视内在,重视精、气、神。精神、魂魄、志意、气势、胆略、心量、气魄,还有气血、气机格局......这些全都是无形的东西,或者说一个人的软实力。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首先要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中医不光考虑治疗疾病以及养身,这只是肉体的部分,它也考虑精神和能量的部分。
中医眼中的人体,跟现代科学眼中的人体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注重观察和研究生命的大背景。这个背景大家应该很熟悉,四个字——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应。它是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一个很大的时空架构里面去思考。
举个例子,我住在江苏,来上课前在上海住了一个晚上,没睡好。我住的是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旁边有很多软件开发园区。上海在中国东面,和北京比是南方,又是大城市,整个上海的气是什么特点?东南方气是往外开的,温度还比较高,大城市的气又是升浮躁动的,所以我在上海没睡好。
昨天来到辛庄之后,感觉这里土地的气还很厚,收得住,而且气温比上海要低一些,凉降,容易阖,结果今天一觉就睡到七点半。在过去的一个月,我在江苏五点就醒了。这就是地域和环境带来的“开阖”。
对于一个小小的人体来说,环境的温度、土地的状态、气候的变化,有一个大的场域,而这就像是全球的经济形势一样,是一个很大的力量。作为个体,就像是一个小公司,当全球经济都在往上走的时候,小公司就跟着往上走,当全球经济都下滑的时候,小公司也往下滑,这个就是天人相应。
再比如,同样经济都下滑,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更容易倒呢?第一,资金量不够,对应人体就是身体比较虚,能量不足;第二,内部管理不善,进货的质量有问题,或者是销售渠道没做好,公共关系也没理顺,这个在人体就是经络或者五脏六腑堵塞,内外、表里接通得不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公司领导不是一个明晰稳定的人,这样的公司很危险,对应人体,就是“神”不定。
这是中医判断健康与否的三个基本点:就是“资源有没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什么样的人容易生病?很简单,不能跟着这个大形势共进退的,或者没有资源,跟不动了的。这跟打牌一样,对吧?像周星驰的电影《赌王》里演的,一下注就是几千万,要跟着赌得有钱,没钱就跟不上了。
为什么变季的时候,老人容易生病呢?说明资源不够了。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也容易生病呢?因为小公司管理不善,提前把自己的资源消耗掉,提前衰老了。
在中医看来,不管这个病叫什么名字,甚至还没有取名字,都不重要,它看的其实是这个无形的东西:资源(有没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开”就是把钱花出去,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就是我们的气血。它从人的精神和肉体能量上能反映出来。
“阖”是什么?“阖”就是能量收回来的状态。自然界,冬天是阖,晚上是阖,人体也是顺应这样一个节奏,这个叫天人相应。所以《黄帝内经》有句话“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很美吧。
在夏天的傍晚散步,能看到空中有很多小虫子,一团团地在飞;潮闷的时候,你能看到湖里有千万条小鱼浮在水面上呼吸,小嘴一张一张的。人其实也是在这样一个能量的海洋中,与这个宇宙间一起共振,其实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能量,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及所有有形、无形、有生命、无生命的一切,它们的能量和信息都是在互相地连通交流,这个就叫做“感应”。
那么,在肉体层面,比如我们被病菌感染了,或者受伤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有形层面。而无形层面呢?比如思想,或者像快乐、悲伤的情绪,这些无形的信息场,它也会传播和影响我们。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经常提到两个字——精微。有形的物质,其实是一种比较粗大的东西,我们要尝试去体会一些精微的东西。
我们学习中医,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思想,还要把我们的感受打开。
前几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一个从来不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仰望的是什么东西?大家仰望过吗?看过不同的星星吗?体会过它们的不同吗?你能分清楚哪些是你的感觉,哪些是你的思想吗?这些问题大家要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