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周易定乾坤”。从古至今,《论语》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典籍中的经典之作。而孔子,也被世人推向千古圣人的神坛。一直以来,我们无论是学习论语,还是了解孔子,都是通过董仲舒、朱熹和张载等一位位传达者,我所看到的,也只不过他们为了巩固统一、寻求和平以及驯化百姓所构建的、带着面具的“孔子”。今天,我终于接触到了原著,掀开了他神秘面纱,走近了我心目中真正的孔子。
其实在我心中,孔子,是另一个孔子。我心中的孔子,不是史官笔下的波澜不惊,不是于丹口中的处处妙语。我心中的孔子,他既不是宋代朱子所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真君子,也不是李零笔下无家可归的丧家狗。相反的,他是一个随意洒脱,不过分追求礼节的人;是“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不过分谦虚,急切等待才华被发现的人。是一个当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重情义之人。这样的孔子,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贵族,而更像一位谦谦和蔼的老者。因为真实、因为不完美,而愈加可爱。他又因他的好学博学和他的君子品行,与我们平凡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向他学习并且去完善的。
我心中的孔子,他不是神,更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论语》开篇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他强调要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在四教中,“文”后即是“行”,可见学应是活学,只有将所学置于行,才是学通。
而这次读论语,我受启发最大的地方,便在于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的学生有鲁国人,也有齐国人晋国人,他的学生有贵族的孩子,也有平民的孩子,他都一视同仁。最让人佩服的是孔子对待愚钝的学生,甚至是鲁莽曾经顶撞他的学生都能够容而爱之,以包容、耐心对他们进行教导。这需要怎样宽广的胸襟和不知疲倦的耐心。我认为,“有教无类”对一位老师而言是最重要的品格,也是最难以达到的。在教学方面孔子还提出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有求知欲望时才去启发他,教导他,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这对于当今教学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君子。君子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食无过饱,居无求安”。我认为君子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实验性二是内心。君子应敏于行讷于言,巧言令色不是君子所为。在内心,君子应该注重内心修养,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内心便会富足,不再为琐事所困扰,表现出一种泰然,坦荡的风骨与气度,平和喜乐的情绪,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都市中每一个被世俗羁绊的人所望尘莫及的。
做人,治国,为官,交友,《论语》是广博而丰厚的,他对于古代文 人知识的品格修养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种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我们也不必因为前人成就太高而循规蹈矩,裹足不前。只要从中可以汲取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哪怕会挑战前人的权威,我认为也未尝不可。
古人不远,道不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