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6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当第一次听到老师说,每个人都必须、也只能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时,我心里,很困惑,明明是别人把我惹了,为什么还需要我负责呢!
渐渐地,我懂了,来自别人的话、行为,是一个刺激源,这个刺激源,能否在你身上产生作用,完全看,我们如何认知、回应这个刺激,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属于我们自己,需要我们去修炼。
并不是别人的所有刺激,对你都会产生作用;也并不是同一个刺激,对所有人都会产生作用,这就意味着,刺激是否产生作用,完全与当事人有关,与当事人的人生经历、当下状态、理解程度等等,具有相关性,当你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拥有更多的空间时,我们就越发的自由,从而,不被别人的行为所操控。
当我对这个道理越来越清晰时,我看到的世界,也发生了变化……
课堂上,看到某生哈哈大笑,做以提醒的时候,请他看着老师,
他听到我的提醒,马上开始辩解,指着旁边的男生,告诉我:老师,他在说话……
听到他的话,我追问:你在做什么呢?
他又一次强调:老师,他在说话……
我再一次追问:老师问的是,你在做什么呢?
这次,他终于回应我说:我在笑……
我说:刘老师希望你能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他在说话,并不是你笑的原因,因为,刘老师看到,同样看到、听到他说话的其他同学并没有笑!
所以,刘老师提醒同学们的是,当问题发生时,关注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将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从自己身上调整会比较容易。
如果以前,我可能会被男孩的思路带走,先去说说话的人,再去说笑的人,在两个人的角色里,纠缠不清,反思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在无意中,助长了孩子推卸责任,互相推诿的习惯,双方的感受也都并不会好,造成了更深的矛盾。
现在,清楚了自己想要的,一方面,提醒男孩关注自己的行为,说话的男孩也安静下来了,保证课堂秩序,不耽误时间;另一方面,下课的时候,对说话的男孩也进行了指导,引导他关注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在别人指责下,陷入委屈、不服的状态,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问题。
关注自己的行为,而非别人做了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改变才有可能发生……